请给“隐形好人”应有的尊重-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请给“隐形好人”应有的尊重

乔杉
2018-11-30 09:49:5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浙江宁波出现了一个“隐形好人”。11月28日上午,宁波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海英激动地表示:“又收到一笔‘顺其自然’捐款,金额为49万元!加上5天前的50万元,今年‘顺其自然’共捐款99万元,是捐款金额最多的一年。”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顺其自然”每年都向市慈善总会捐款,至今捐款累计达1054万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1999年至今,这个叫“顺其自然”的隐形好人,每年11月至12月间都会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数额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并呈增多趋势,去年捐款数额为96万元。除了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顺其自然”还向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近20年来,其各类公益捐款累计约1800万元。“顺其自然”是什么人不知道,但肯定做的是好事,肯定不简单。

  为了不暴露身份,“顺其自然”一直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来捐款。比如这次,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的是50张署名“然其”的取款通知单,其中9999元49张,49元1张,合计49万元。这20年来,“顺其自然”捐款有相同的特点:每年都是差不多的时间;每次都用不存在的虚拟地址;每次都会把汇款收据寄给宁波市慈善总会;署名总是在“顺其自然”几个字里择字组合。因此,其留下来的信息十分有限。

  现在,很多人都在好奇“顺其自然”是什么人。这不能简单理解为猎奇心理,更多还是想向“顺其自然”表示礼敬。虽然留下来的线索十分模糊,但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特别是网友强大的搜索能力,想要找出“顺其自然”,应该还是有可能的。但正如不少人建议的,既然“顺其自然”想要顺其自然,那就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寻找。

  时代发展到今天,舆论对于高调慈善慢慢习惯和接受,并且给予了应有尊重。但是,中国传统道德对于做好事不留名还是十分看重的。《朱子家训》就有这样一句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还有一则“子贡赎人”的典故,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做了赎人的事情,不愿意领鲁国的奖励,孔子批评不对。孔子批评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担心如果都不好意思领奖,那么以后将没有人愿意赎人。换而言之,这么做其实还是为了慈善。

  “顺其自然”以隐姓埋名的方式做好事,想必有其自己的认识与考虑。既然如此,那就不妨尊重,没有必要穷尽一切努力把其找出来。但要指出,这并不是对“顺其自然”不以为然的理由。一个对社会怀有善意的人,也应该得到社会的温柔以对。“顺其自然”可能并不在乎身外的东西,但对社会来说,却必须给其应有的友善,这不仅是对其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所有怀有善意的人的尊重。“德不孤,必有邻”,只有让有德有爱的人不孤单,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事实上,不只是宁波,几乎所有城市都有类似“顺其自然”这样的隐形好人。譬如江苏南通,就有着“莫文隋”的故事,这个隐形好人多年匿名资助贫困女生。在我所在的扬州,也有这样的隐形好人。这其中,有些隐形好人被找出来了,有些没有被找出来;有些被找出来的也不愿意走到台前。他们的存在温暖了一座又一座城市,而对其适当寻找与充分尊重,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文明水平。

  对隐形好人可顺其自然但别不以为然。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必刻意寻找,即便在机缘巧合下找到了,也要尊重本人意愿,不要穷根追底,不要强迫其接受闪光灯的各种打量。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顺其自然”应有的尊重与礼遇,让有爱的人处在爱的包围中。感谢千万个“顺其自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阳光和雨露。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请给“隐形好人”应有的尊重

    浙江宁波出现了一个“隐形好人”。11月28日上午,宁波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海英激动地表示:“又收到一笔‘顺其自然’捐款“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1999年至今,这个叫“顺其自然”的隐形好人,每年11月至12月间都会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

  • “最美”凋零再敲艺人涉毒警钟

    据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官方微博消息,11月26日,石景山公安分局根据群众举报,在北京市某小区抓获2名涉毒违法人员陈某(男汇总各方信息显示,警方微博通报里的“陈某”,就是国内知名演唱组合“羽泉”成员之一的陈羽凡。这则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

  • 蒋劲夫家暴事件:我们应该看到完整的事实

    近来,演员蒋劲夫家暴女友一事引发了大众的讨论。随后,自称蒋劲夫好友的网友公开了蒋劲夫与女友的交往情况,列出中浦悠花的种种不良行为,据此解释蒋劲夫的暴力行为。

  • 打开云端上的梦想空间

    30年前,因黄浦江上建第一座桥,魏根生师傅一家动迁到上海浦东。随后几十年,他以一名吊车司机的身份绝美云图,展示魏师傅的视角;“上海高度”,定义了他的人生。建K11大楼,两年、278米;建百联世贸大楼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