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限塑令”以来,若不是舆论不时抖落出来晒一晒,许多人已难以感受到这一纸禁令的存在。近日又有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我国实施七年多以来,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不少超市因卖塑料袋赚得盆满钵满。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或为政令发布者始料不及,实则一开始就埋下了隐忧。当初舆论对限塑令就心存疑惑,认定难以推行。今天回头看,相关政策制定与推行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
限塑令“限而不禁”,本身就很奇怪。既然要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理应对其采取逐步禁止流通的办法。但相关文件却只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及其余。当时有关部门官员解释,这是因为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造成浪费和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厚塑料袋重复利用率较高。实际上,符合标准的塑料袋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一样严重。
目前仅超市等场所规定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应当说,这个市场手段是个不错的方法,0.2元或0.3元一个的塑料袋,就可以让许多以往大手大脚用塑料袋的人“缩手缩脚”许多。但除了超市外,这个有效的“看不见的手”在哪呢?在农贸市场等地,塑料袋使用情况一如既往。
更加让人纳闷的是,限塑令推行后,不符合标准的薄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白色污染”仍然是满天飞。2010年就有报道称,限塑令实施之初,全国3万多家塑料袋生产厂家有一半企业停产或转产,而到媒体进行报道之际,相关生产厂家又恢复到2万多家。至今又有几年过去,若非加强监管,情况只可能变得更加糟糕。这和限塑令没有明确监管主体,而只是泛泛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相关。“九龙治水”往往沦为“群龙无首”,这是政策推行中的常见事例。
可以说,缺乏配套手段及后续跟进措施的限塑令有很多令人遗憾之处。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既与限塑理念相对超前有关,也和政策制定不严谨有关,更和政策推行虎头蛇尾、“始乱终弃”有关。一项政策的推行,往往离不开政府、市场与公众三者互动。政府部门主要扮演政策制定与监管的角色;市场在其中发挥信息(价格)传导作用,如提供符合政策要求的产品或推出替代产品;公众主动和自觉接受程度,也会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倘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缺席,市场没有动力迎合政策方向,公众又对政策缺乏认同感,相关政策只能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当然,不排除一种可能,即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后深感难以落实,索性将相关规定“束之高阁”,也会出现目前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实际上,限塑令初衷是好的,如今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对现有政策进行改版升级,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单士兵:限塑如何走出困境 2011-05-24 |
燕 子:限塑令需给力推进 2011-06-01 |
禾 刀:“限塑令”亟须竞争性替代措施 2014-04-28 |
卞广春:“禁塑令”都来了,“限塑令”还好吗 2015-01-07 |
堂吉伟德:尴尬限塑令暴露执法无力 2015-05-28 |
房清江:立法限塑应更多依靠税收杠杆 2015-05-28 |
印荣生:江苏版“限塑令”能奏效吗? 2015-05-28 |
张 立:限塑令七年之痒该怎样破解 2015-05-28 |
南方日报:“限塑”之路委实曲折漫长 2009-06-02 |
南方日报:“限塑”之路委实曲折漫长 2009-06-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