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青 画
大连火车站出了3个全国劳模:胡金玲、吕玉霜、刘晓云。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为什么能成为“劳模摇篮”?一番深入采访,记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大连站在典型选树上有一套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不变”与“变”。“不变”的是对典型人物的先进性要求,“变”的是对先进典型的管理和要求更人性化,更有时代特点。
让典型可持续
胡金玲今年77岁了,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老人对那时的工作记忆犹新,她说,春运时客运员忙得像走马灯似的,这边刚检完票,那边就通知列车进站,然后跑到站台维持秩序,忙完站台上的工作,紧接着又赶到出站口维持秩序,每天都要到凌晨3时,直到最后把从烟台坐船过来的旅客安排进站,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胡金玲说,那时口袋里必备的就是糖块,饿了、渴了、嘴唇干了,就悄悄往嘴里塞一块。
大连站党委副书记于洋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从1956年大连站出了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起,他们就看到了劳模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一直努力研究和探索先进典型的选、树、培养等工作,做到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让先进典型有可持续性,让更多职工能学先进,乐当先进。
2003年,31岁的刘晓云从部队转业到大连站,成为一名客运员。这时站上的吕玉霜已是大名鼎鼎的“问不倒”,已获得铁道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就在这年,大连站以吕玉霜名字设立了“吕玉霜服务台”。好学上进的刘晓云一有闲暇时间就悄悄站在服务台外观察吕玉霜的服务,暗自把吕玉霜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这时的吕玉霜已接近退休年龄,大连站领导开始给她物色徒弟,站领导和吕玉霜同时看上了刘晓云,2003年11月,刘晓云调到问询处,成为吕玉霜的徒弟。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做先进典型的徒弟,让劳模后继有人,这是大连站传承劳模精神的第一项工作。
刘晓云跟着师傅学习画铁路运行图,熟练掌握各车次发车、转车时间,随时为旅客出行当参谋;拿着师傅给她的、手写的大连站通往各旅游景点、商业区的公交车线路笔记本一站站熟悉、默记,很快她也成了“问不倒”。
让典型发扬光大
吕玉霜2006年退休,刘晓云开始负责“吕玉霜服务台”工作,如何超越师傅、让先进典型再上一层楼?刘晓云在思考、在努力创新,大连站也积极铺路架桥,让先进典型更先进。
刘晓云说,她不仅要像师傅那样工作,还要将劳模精神发扬光大。工作中她发现,有的旅客携带的物品包装捆扎不结实,时常会破包散漏。刘晓云就去批发市场买来方便袋、包装盒、胶带、捆绑绳等,以解旅客不时之需;大连是海滨城市,有些旅客下了火车,需要乘船旅行,刘晓云就与大连港客运站沟通,印制了一批标有航线、发船时间和查询电话的名片,发给有需求的旅客;开设了大连站“吕玉霜服务台”微博和“刘晓云服务团队”微信号,提供事项预约、失物招领等服务;还建立了由200多名经常乘坐火车的重点旅客组成的QQ群,为他们提供进站、乘车、出站等一条龙网上预约服务;为了掌握基础救助和护理等急救技能,刘晓云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系统急救培训,并对服务台的问事员们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常见疾病的应急处置方法。
2015年,刘晓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为了更好地发挥劳模作用,传承劳模精神,大连站在候车大厅建起了“刘晓云工作室”,设有“哺乳室”“特殊旅客休息室”和工作间,让刘晓云展示劳模精神有了新载体。2017年,刘晓云被提拔为客运值班站长,从工人岗转为干部岗,负责“吕玉霜服务台”的同时,又让她负责职工技能培训、处理旅客投诉、旅客遗失物品查找、组织更大范围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给她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劳模作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