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意愿的形成路径探析-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劳动争议调解意愿的形成路径探析

高建东
2018-07-31 09:27:52

【工运探讨】

  高建东观点

  劳动争议的调解意愿是展开调解的首要决定因素,也是缓和劳动关系双方冲突的主观动力来源。从劳动争议“调解可能性”的思路出发,将调解意愿的生成机制划分为三种类型:以强制性要素为基础的法制机制、以规范性要素为基础的平衡机制和以认知性要素为基础的导引机制。这三种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密切关系,并且呈现递进式展开。

  劳动争议的调解意愿是展开调解的首要决定因素,也是缓和劳动关系双方冲突的主观动力来源。因此,劳动争议的解决应探索调解意愿的形成,分析不同要素在调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劳动关系双方走向对话。从劳动争议“调解可能性”的思路出发,笔者将调解意愿的生成机制划分为三种类型:以强制性要素为基础的法制机制、以规范性要素为基础的平衡机制和以认知性要素为基础的导引机制。这三种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密切关系,并且呈现递进式展开。法制机制是调解意愿建构的基础性保障,它为调解意愿建构提供确定性的指引,因而同时也具有导向性意义;平衡机制是调解意愿建构的运行关键,它基于劳动契约履行的现实对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平衡和调整;导引机制是调解意愿建构的认同要素,它基于劳动争议调解的实践促进一致性共同信念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完整而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调解意愿的建构之中。

  界定可调解的法律基准,强化调解人的法律释明

  在法制机制的建构下,劳动争议的调解不是某种随意现象,它被进一步整合成为争议解决常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避免了因人而异的随意性。强制性规则所具有的相对优越性,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社会生活中对于行为选择的困境并稀释了不确定性的行为模式。有效发挥法制机制的作用,既是解决调解意愿、促进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的根本要求。为此,应当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界定可调解的法律基准。调解意愿首先应当建立在合法的原则之上。在调解过程中,法院、调解组织与当事人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定的程序,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限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就劳动争议而言,哪些类型的纠纷适宜调解,不应一概而论,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而定。调解的合法性原则,从功能上说,既具有确认行为合法,保障行为人处分权自由的功能,又具有否定违法行为,保障公共利益或不特定第三人利益的功能,同时还应具有规范程序,保障诉权行使和实现的功能。因此,调解的合法性应被赋予更具实质意义的评判标准。

  二是应当强化调解人的作用,试图寻求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问题达成一致。在劳动争议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在遵循调解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适时地运用释明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整个调解程序加以指挥、引导、解释,进而使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作清楚完整的表达,或提供充分的证据。同时,法官能及时归纳要点,传送信息,消除对抗,促使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它既保证当事人双方积极参与诉讼调解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实现诉讼调解“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精神。但如果这种释明权运用不当,势必违背诉讼调解基本原则,损及当事人的平等权、处分权、辩论权等诉讼权利,进而损害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背离国家民事诉讼的目的。因而,调解人在调解中怎样适时、适当的运用释明权,对于确实保障当事人在调解中的诉讼权利,实现其参与诉讼调解的目的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平衡劳动关系现实需求,促进双方利益共识

  从根本上讲,劳动争议的调解是一种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应当平衡劳动关系双方的现实需求,如果盲目追求争议解决的效率,缺少公平的权衡,阻却话语权的表达,就难以在争议解决中形成共识。因此,平衡劳动关系的现实需求,就是通过劳动争议解决中效率、公平和话语权这三个功能性目标的平衡,来促进调解意愿的实现。

  第一,效率具有利益驱动的本质特征,从这一目标出发,对应的问题表现在争议解决中的信息不对称、争议解决的代价过高、冲突产生的外在性因素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缓解了利益表达障碍的同时,也从规避风险的角度促进了争议解决效率的提升,进而提高调解意愿。对于调解双方来说,劳动争议的解决最终都应当统一到各自的效率层面。在劳动争议的调解中,当劳动关系建立的基础没有破坏时,则体现为企业经营的效率;当劳动关系建立的基础受到破坏、无法恢复时,则体现为尽速获取赔偿、解决争议等。因此,效率在调解意愿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第二,公平是实现效率的一种方式,它的本质是劳动争议调解中利益均衡的考量,对应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劳动条件和标准的保障、资源分配的均衡以及机会的均等。公平是劳动争议平衡的一种标准,在利益表达中,公平具有中介性的地位。

  第三,话语权是劳动者民主参与的重要保障,它对应解决的是员工参与和庭审话语空间博弈等问题。在一个封闭的、缺少沟通的环境中,利益表达缺少释放的渠道就会导致调解意愿的降低,庭审话语博弈也可能会在攻击性话语和防御性话语之间不断冲突,进而导致调解效率的降低。话语权的实现,使得双方的有效互动成为可能。因此,利益表达之中,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的地位。

1 2 共2页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 葛文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