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终身培训,有关三方如何发力?-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企业人才评价不科学、激励机制跟不上;培训机构人才流动等政策待落地;财政补贴投入监管难——

实现终身培训,有关三方如何发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2018-07-24 07:33:13

  “这个带传动时带在带轮上的包角应当大于120度”……

  7月19日19时,飞虫在灯下乱舞,沈阳海涛机械加工公司三楼培训教室“晋级课堂”上,3名学员聚精会神,这是56岁的钳工高级技师郭辉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半年前,这里学员有32人,可是人越来越少,职工们告诉记者,学了没用武之地,没工资奖励和岗位提升。

  连日来,记者在32家企业、5家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及部分政府相关部门采访了解到,企业人才评价不科学、激励机制跟不上并非个案。而另一方面,学校补贴政策、师资流动、课程设置也没放开;政府对补贴及监管都难到位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推行。

 企业乱象

  ——技多不压身,艺多却不养人

  在制造业工作38年的郭辉说业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技多不压身,艺多却不养人”。意思是多学门手艺没坏处,可学多了也没啥用,岗位不会晋级、腰包不会变鼓。

  对此颇有感触的,是学到维修电工技师却辞职卖医疗器械的陈世杰。陈世杰曾在大连市某大型国企工作,技校毕业后憧憬满满,凭着聪明、肯吃苦,两年多就拿到了维修技师证书,他设计的液压系统故障快速诊断法,不仅减少了拆装工作量,还可准确找出故障部分,使系统恢复正常同时不再发生同样故障。然而,年中晋升副班长,年底评先进都没他,缘由是企业并不“鼓励技术和创新”。“难道不应该谁技术好,谁就被重用,谁就得到提升吗?”陈世杰一气之下辞了职,他的许多工友也觉得学技术用处不大。

  由于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不科学,职工不愿持续学技术的不少。除此之外,物质激励机制不够,也同样让职工不愿意投身“涨本领”。

  沈阳某大型国企职工、获评“大国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张阳拿出自己近13年的工资条给记者看,岗位工资从1600元涨到1980元,每年增长几十元,到手工资为4300元,已经10年未变。不只如此,他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地献给了企业,但从没得到过奖励。“企业给了多项荣誉。可是身边的职工对我并不羡慕,反而有一些冷嘲热讽的人。有再高的本事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张阳说,企业设计了很多适应不同技术阶段职工继续教育的课程,可是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学得一身手艺,还没有一个证书值钱,谁还愿意持续学技能?”在铁岭市一家选煤厂工作的皮带工高?F郁闷地说。他中专毕业后就到该企业工作,业余时间自己买二手技术书籍学起了加压、水泵、电修等技术,他爱鼓捣,班里一提谁的技术好,肯定都想起他。与他不同的是,同班同学、工友徐峰自学考取了大专、本科文凭,不止工资晋升了3级,学习标兵、优秀个人年年也都给了徐峰。高雯觉得“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依然在企业盛行。

机构心声

  ——人才流动等政策亟待落地

  除了企业,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和各类实训基地也担负着培训的功能。

  “公办学校冲压工学费一年4800元,我们一年学费1万元,差在哪里?差在政府补贴上。”沈阳博洋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蔡博洋说。他告诉记者,辽宁培训一个初级汽车冲压工补贴4500元,中级工3850元,高级工2885元。而这些补贴只能在各地政府指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才能获得。尽管这几年,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但是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仍未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

  培训人才流动受限愁坏了职业学校。最近,本溪恒通职业技术学校分管人事的副校长金鹏抱怨说,学校想聘请企业里实操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来教书,因为涉及人员编制,要向上级主管政府部门报告,还要进行公开招聘考试,那考进来的岂不又是理论过硬、实操较弱的?学校又换了策略,想直接去大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却碰了一鼻子灰。有的企业不肯“借”人,说影响个人工作,有的企业要求培训出的学生必须去该企业“实训”,说白了就是想用廉价劳动力。

  实训基地更多沦为“新生就业培训场”而非“职工终身培训地”。辽宁某政府部门下属数控机床培训基地主任任伽仪向记者透露说,目前的实训基地分为三类,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校重视就业率,所以校内的培训肯定是就业培训。企业为了实训基地产生效益,不是白给职工进行培训,而是主攻高精尖技术的研发。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基本上就是应届毕业生的练武场,哪会管职工的终身学习打算。”

  “对于职业学校‘市场化’运作的利弊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如果不是按着市场需要来安排师资和课程,社会上的办学力量便不会担起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担子。”任伽仪说。

监管无奈

  ——补贴不在丰厚,而在于“激励”

  “企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跟不上,学校办学有难处与政府的补贴投入及监管不到位息息相关。”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王磊认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覆盖职工终身职业生涯,只要是在岗、在职劳动或者工作,都可以接受这个培训,就可拿到补贴,学的时间越长,拿到的补贴越多。补贴不在丰厚,而在于“激励”作用。

  “现如今,培训看不到‘效果’看得到‘结果’。因此只能看拿没拿到证书,而没法认定职工技能是否提升。”沈阳某政府相关部门干部陈红霞进一步解释说,政府的“补贴条件”没法看培训后职工技能提升了多少,因为学习本就因人而异。而是看学校培训出多少个高级工,让多少人有了就业技能,自然政府补贴的引导就偏向考试培训和就业培训。

  “政府对为职工培训花出去的钱进行监管看似简单,却是件难事。”近年来,培训的补贴已经基本落实到人头上,而让补贴还能落实在培训内容上,则需要多加探索。对此,沈阳市某行业协会副会长赵昌永给出的建议是,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完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不是简单地只要培训就给补贴,而是根据培训学员的成绩来决定补贴的多少,可以通过技能比武、技能大赛、专家评审、学员打分等多种方式来完善考核机制。此外,还可以把补贴的权力放给职工,职工想学什么就把补贴当学费交给学校,受职工欢迎的,补贴奖励也多,自然引导企业和培训机构推进“终身培训”。

  最后,王磊表示,建立和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联动和多渠道资金筹集的庞大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好这项制度必须发挥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协调指挥作用,必须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多方作用来共同完成。他相信,未来中国将建起完善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本文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 王砚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