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任徐伟:10秒完成三维坐标的测量(图)
//m.auribault.com 2017-09-14 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 更多

  从经验阶段走向知识时代

  徐伟做放线工作的40多年,也是这一工种日益被人重视、走向知识化的几十年。“我当学徒那会儿,大伙都管我们叫‘放线的’,连个工字都没有。而现在,放线测量是建筑工地的第一个环节,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进度。”徐伟很高兴测量放线工种,已经从老师傅“传帮带”的经验型阶段,走向了技术与科技并重的高知识时代。

  工作中,每每遇到一个看上去很难的工程,即便跟自己没关系,徐伟也总喜欢琢磨。当年国家大剧院开工,施工方并不是北京建工集团,但罕见的椭球体建筑形状却引起了徐伟的浓厚兴趣。每天下班后,徐伟回家就开始琢磨,“如果让我干,我将如何攻克这个没有直线条的异形建筑。”后来,在一次北京市测绘协会学术交流时,徐伟与专家谈起了自己对该工程的方案,没想到专家听后连声称赞。他爱琢磨的习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首都机场T3航站楼,工程量特别大。为提高效率,徐伟琢磨出了一个“妙招”:他先用全站仪定位出100米×100米的大方格,再找来四根绳子,绳子上每隔20米系上一根彩带,让工人站在四个点拉,一下就能定位出20米×20米的方格网。“这个方法很实用,别人一天只能放60个点,而我能放200个点。”

  当年,全站仪在北京建筑测量领域,还属于全数字化的高科技仪器,很多放线工不会使,更别提物尽其用。“所以,他们不敢像我这样‘偷懒’,只能用钢尺一个方格网、一个方格网地丈量、计算。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说,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正因为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我才知道哪里该粗、哪里该细。”

  培养的徒弟都是技术骨干

  徐伟不仅熟练掌握传统的测量仪器,还跟年轻人一样对世界领先的测量仪器有着浓厚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初,2秒经纬仪算是放线工能用上的好设备。现在,我和徒弟们出门干活,带的都是几十万元一台的测量仪。”徐伟和团队引进和普及了全站仪、GPS、精密水准,主持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应用技术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控制技术研究”“近接既有线基坑及路轨监测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今,正在研究的无人机测量技术也将在地形图绘制和土方测量等测量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3年,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测量中心成立,徐伟成了这个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团队的“带头人”。“测量中心团队平均年龄28岁,是一支朝气蓬勃、理论与实践并存的创新型团队,先后涌现出多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技术能手等高精尖人才。”北京建工三建公司负责人介绍,徐伟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徒弟们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其中2人获得北京市技能大赛冠军,有6名高级技师、15名技师,先后有12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的荣誉称号

  “我就是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传给更多的人,为建筑事业做点事儿。”徐伟说。

  名片:

  徐伟,1957年1月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从1974年加入北京三建从事测量放线工作已40余年,现任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测量中心主任,是拥有24项技术创新的测量放线专家。

  荣誉: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知识型职工标兵,同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2008年获北京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绝活:

  利用角度平分原理首创了钢网架球体中心的瞄准方式,10秒之内在网架下完成全站仪对任意空间球体中心三维坐标的测量;同时根据滚动原理,利用简单的工具在5秒内确定出球体上部顶点,在网架上快速测量球体的三维坐标。

  心中的工匠精神:

  我喜欢测量工作,喜欢完成一项项工程、解决一个个难题后的成就感。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股韧劲,干一行就要吃透这行,更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记者 曹海英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