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一个中国医生的援非奇遇
//m.auribault.com 2017-07-09 来源: 滨海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冯雪云

  冯雪云和同事们为非洲患者手术

  冯雪云为患者做眼部检查

■ 时报记者 李铁军 报道

  如果不是滨海新区文明办每年一度的“滨海好人”评选,挖掘出众多鲜为人知的好人好事,可能这位女医生的非洲事迹仍“淹没”在茫茫人海。

  如果记者不是从今年471名滨海好人中一个个打开他们的资料,不会知道一个动人心魄的“援非”故事,正等待被细细寻访,并展示于人们眼前。

  她就是冯雪云,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参加天津市第21批援非医疗队,两年的非洲生活,成为她生命里最重要的经验与无法忘记的“光明行”。

  决心与担心,出发

  2017年7月4日上午,记者到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五楼眼科,冯雪云正在诊室,病人们陆陆续续来了,经她诊治、检查、开药、复查,又陆陆续续离开,在看病的间歇,她讲起就在上个月她接诊中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她正坐诊,来了一对母女,那位母亲基本上是在女儿搀扶下来到诊室,她的左眼失明,右眼也睁不开,经冯雪云检查,是上睑内翻、睫毛倒长刺激眼内,而此前长达20年时间竟然都是当作角膜炎来治,点些药水,自己拔掉倒翻进眼内的睫毛。冯雪元向母女解释清病情后,女儿信赖地把妈妈交给了冯主任,说,只要能让妈妈去除痛苦,看见东西,什么办法都可以。冯雪云当然有办法,她采用“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没用多长时间,就解决了困挠母女20年的问题。再次来复查时,看见母女俩脸上幸福的表情,冯雪元说不出的满足,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对每一个白衣天使,可能是每天的“日常”,但冯雪元珍惜着每次来自被治病的患者的满意与信任,她用年复一年的行动见证着这份职业的责任、自豪感与成就感。

  话题自然转到惊心动魄的非洲行。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作为天津市第21批援非医疗队员,接到任务时,是2010年的10月,天津市卫生局援外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55岁以下,副主任医师资格,共产党员,满足这3个条件的,眼科只有两位,冯雪云热血冲动,一听之下就去报了名,报名回来“麻烦”才真正开始了——

  冯雪云出生于1971年,老家在山东郓城,他爱人在骨科,夫妻二人是2009年调到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的,如果她冒然赴非,意味着留在山东老家已经七八十岁的双方老人自己将无法照料,不能尽孝是她心中最大的痛;另一个担心是女儿,当时女儿已读高一,她一走就是两年,回来时女儿已高考,在女儿最关键的成长和学习阶段,自己的“缺习”将带来多少无法弥补的遗憾;还有爱人在骨科也是骨干医生,经常要上夜班,为病人做手术,已经非常劳累,一个大男人既当爹又当妈,如何是好?而且非洲生活条件差,传染病发病率高,医疗条件更是与自己所在的中国直辖城市无法相提并论……“可一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全部问题就都化解了。丈夫说,你放心去吧,家里就交给我了。女儿说,妈妈是为国家做事,很光荣,我不会拖妈妈后腿。“是亲人的支持让我首当其冲,是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义无反顾”。

  那一批医疗队共34人,所去城市为刚果(布),医疗队队友大部分分到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冯雪元与另外8名医生分到黑角市卢旺基里援建医院。临行前苦学培训了半年的法语,到了以后,冯雪元才发现,基本就是“又聋又哑”,她既听不懂当地医生和患者各带口音和方言的法语,自己并不怎么标准的法语发音同样让非洲人困惑。没有别的办法,她苦学苦练,迅速解决语言头道关。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