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工程师何付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m.auribault.com 2016-05-25 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 更多

 小有名气后参与立项

  2011年,地调院建院以来最大的公益性项目《北京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专项地质调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对北京市城市防灾减灾意义非凡,到当年9月份,项目已进入综合研究阶段。由于项目组急需4名技术骨干,先前已经找到3个还缺1个,院领导一下子就想到了何付兵。

  “我属于临急受命,进入项目组从事最后阶段的综合研究项目拔高工作。”何付兵说,该项目共设置4个子课题,分别对北京平原区四条重要的活动断裂进行综合研究,他负责其中之一。按说在硕士学习阶段他曾经参与过类似项目,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项目的工作目标、内容、方法等是驾轻就熟的。可是,一接触实际,他蒙了!

  何付兵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工作地区,尤其在项目中后期进入,工作时间紧,需要学习、梳理的东西太多。那段时间,他的牙龈天天脓肿,口腔内多颗牙齿松动。把最严重的两颗板牙拔掉一颗,一颗进行手术植骨修复后,他顾不上休息,用手捂着冰袋就回到岗位……半年后,他不仅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课题报告,还分担了其他子课题的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个项目的历练,他成了院里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

  2012年,地调院又开展一个《北京市区域地质志修编》项目。该项目需要全面总结20多年来北京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专题研究等最新成果,并结合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编制成北京市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地质资料。由于项目系统性强、涉及专业面广,项目组安排何付兵从事地层子课题研究,并担任地质图编图组组长,负责系列地质图编图工作。

  何付兵知道,自己阅历浅、经验少,所以经常查资料到凌晨。两年间,他翻阅了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50多档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研读了20多本专著,整理数百篇论文,为项目填写了大量资料卡片。至2014年底,他提前一年完成子课题研究工作,向项目组提交了长达13万字的研究报告。为顺利完成该项目,2015年,他又分担了其它课题组的课题任务。

  不仅如此,何付兵还先后参加过《北京密云——怀柔地区深部铁矿资源潜力评估》、《北京市市政府东迁场地适应性评价》等11个项目,并对项目开展进行一些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在项目组织实施的每个阶段,无论是野外踏勘、设计编写,还是到路线地质调查、图件编制都少不了他。

  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每年,何付兵都要协助院、局领导进行公益性地质项目立项工作。5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协助完成了《北京市土地资源质量综合地质评价》、《北京市42个重点小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北京市新机场地热资源勘察》等一系列项目的立项工作,其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何付兵的学习、工作之路看似不平直,但他说任何经历都在充实丰富着自己。譬如,从事高中教学,培养了他高效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地质室内综合研究、立项工作使他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地质野外工作造就了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他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他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

  作为地调院一名普通技术人员,何付兵平时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但他始终坚持学习。在单位,他积极参加讨论其他项目组技术上的问题。工作之余,他还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经常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旁听,和研究生导师探讨学术上的问题。2013年,他以同批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博士,开始了博士学位的进修。

  在工作和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他还借助地调院的资料平台,在4年时间内,从地质的不同方向撰写了6篇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譬如,发表在《地震地质》的《夏垫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讨论》、《地质论评》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阿木古楞复式花岗岩体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等。目前尚有几篇已完成论文待投稿,其中包括一篇英文论文。

  “有人说,我现在很成功。其实,我的感受是:成功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何付兵说。(赵新政)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