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家风:价值重构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李如意//m.auribault.com2014-06-23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记者走上街头,向过往行人问询他们的家风,这个话题顿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和反思。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人在文化变迁之时,温饱解决之后开始追寻传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在中国的价值体系和生命情调中,家国同构是一基调,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家风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包括家风家训家规在内的家庭文化是古往今来承载和传递中国人深层次价值观念的第一载体。它也应该成为现代中国价值构建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西安是东方的人文之都,是华夏的精神故乡,如果西安能接过家风讨论和家庭文化建设的旗帜开拓前行,必将在树立现代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步入佳境,并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晒晒家传的“文化钻石”

  时下,许多人喜欢借助互联网在小圈子或大圈子里晒自己的东西,这是互联网时代低成本高自主的自我表现形式。所晒之物五花八门,从晒工资单、晒幸福,到晒宠物、晒香车宝马不一而足。我想,为什么不去晒晒各自的家风家教呢?央视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许多人仓促之间说不出自己的家风家教。实际上,各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教家规,如果让人们回到家里静下来想一想,再发到网上去晒一晒,情况将会大不一样。这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丰富多彩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妙语,而且是千万个家庭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是对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自下而上的思考。当网上各色家庭的家风家训家族故事在平等展示中互相启发交流时,我们实际就是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家庭文化建设平台”。

  有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实际上,各个家庭都有些可以久远流传的“文化钻石”,那就是各家的家教、家风,无论你是篷门小户还是高第望族,都有家庭价值的个性化表述,这或是成文的家训家规,或者就是实在的言传身教,这是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家庭相互区别而又赖以成人的重要依据。你没有发现它并不等于它不存在,它可能在父母的叮嘱里,在家族的故事里,这是精神形态的钻石,远比那些物质形态的钻石更可宝贵,物质形态的钻石可以买进也可以卖出,且防不了水火盗贼之灾,精神形态的家族之钻深藏在先人和后人的心灵深处,真正是“子子孙孙永久宝用”的瑰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中庸》),如果你是一个讲孝道的人,那么你就应该传承你的家风家教;如果你是自己家庭文化的批判者,那么你也应该通过完善和提升你的家风家教,从而完成家庭文化的超越。不管是不是要拿到网上晒,对家风的重新追寻都是一个和孝道及安身立命紧密相关的家庭文化建设课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重,在中国人眼里,家的价值要高于其他价值,家的稳定要高于个人的需求,而家族、家谱、家风带来的荣耀则是一种根柢性的幸福。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家国之思构成的乡愁都是抹不掉的中国情结。年节之时,在敬神祭祖的袅袅香雾中,中国人就会追忆桑梓故里,追述先人功德,复述家庭祖训,而家风家教作为传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生命线,则在这种与神同在的境界中得以传承延伸。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家庭的功能和形态都在不断地演化,比如随着农业文明的逝去,家族式大家庭逐渐消失,化作众多的小家庭,核心家庭或海外移民家庭,但是人们希望儿女成才,光宗耀祖的集体意识始终存在。当忙碌的家长把钱交给幼儿园和学校,把孩子交给他人时,许多人又忘记了具有基础性和家族个性的家风教育。中国人旧时对孩子最严厉的斥责就是“没家教”,家教在这里是人格和道德底线的代名词,也是人们心目中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缺此就是严重的人格缺陷。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构成,它具有许多无法替代的特点,诸如早期性、基础性、传承性、家族性、情感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社会性等。而家风家教实际就是各个家庭对社会和人生认知的积累和浓缩,是儿孙们可以终身携带,薪火相传的价值硬核,丢弃家风家教,于家庭于儿孙都是真正可悲的事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的发展中,人类进入了屏幕文化的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视、电脑、手机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是屏幕媒介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信息由权威部门自上而下单向输送的模式,当人们开始重视家风和家教的挖掘、交流和展示时,互联网就成了这种多方向、多层次交流的最佳载体。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是可以拿出来晒的,那些不敢拿到台面上和阳光下与人分享的家风家教,届时将会有一个真正的困境,那就是如何面对孩子的追问,如何面对比照中的窘迫,这时互联网将可能产生倒逼家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互联网上交流分享各自的家风家教,这是一项生动切入家庭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创举,它将对社会价值认同和价值重建发挥春风入户般的深刻作用。

  好家风是儿孙们的“护身符”

  在自然界,人类对子孙后代的超级关注是一种例外。没有哪一种动物在后代进入成熟期之后还要处处操心,事事关注,对于隔代的孙子辈还要疼爱有加,以至于达到溺爱无限的程度。为人父母者对儿孙们祈愿一般是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如果孩子还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那更是家庭和家族的幸事。旧时人们到城隍庙去给小儿购长命锁,请护身符,这是一种古老的禳灾祈福的习俗,人们相信通过某种神圣的仪式,借助那些神秘的符咒和符箓,孩子就能得到神明的庇护,从而进入一种逢凶化吉、驱鬼辟邪的境界,走上趋福避祸的人生坦途。

  然而千百年来,寿者自寿,夭者自夭。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似乎才是一种更有说服力的历史观察。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家庭出发而走向社会,而家风与孩子的人品、命运则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所以中国人习惯从家风和做人的联系中去考察人们的命运。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坤.文言》),“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千字文》)。在人的一生中,面对不同的境遇,真正能稳定而长期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人的人格和性情,人们习惯将此统称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便成了一条公理性的认识。人在世上走,水在河中流,人的命运无非是同一主题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奏,不管是性格也罢,主题也罢,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奠定其基调的。中国民间有些谚语说的非常到位:“传儿金银,不如教儿做人”,“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由此看来,好家风才真正是儿孙们的护身符。

  现在,为争遗产而产生的家庭纠纷逐年增多,大家所争者主要是家庭的货币性遗产,即可以直接或间接以货币计算的物质性遗产。而家庭的精神性遗产,则属于一种时代性的盲点,很少有人为之争执。其实,完整的家庭遗产是一个分层次、有结构的整体。首先是家庭的基因遗产,这是一种可以决定后代肤色相貌,智愚俊丑的先天性资本;其次是家庭文化遗产,这是指士农工商等不同职业在家庭中积累形成的行业经验、专业技能及美丑标准等;再次是家庭信用遗产,这涉及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形成的名声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儿孙受惠或受累的信用资质;最后才是家庭货币遗产,这包括房屋、店铺、厂房、存款等物质性遗产。每一代人既是家庭遗产的承受者,同时又是创造者和传递者,在家庭文化创造的时间系列里,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作为都会留下痕迹,并以家风的形式传递到你的儿孙那里。这实在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中国古时特别讲做人之慎和“成人”之难。而“成人”是终生的课题,从“修齐治平”到“内圣外王”,“成人”的目标可谓永无止境。

  人类养育后代是一件极美好并极具创造性内涵的事情,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生命,还给了孩子姓氏、名字、家族和民族的文化,以及音乐、绘画艺术才能等等。父母倾注到孩子身上的不光是心血和金钱,还有自己的美好设计和家庭梦想。但是孩子从幼童到少年,从少年到成人的过程是不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却与父母的情感和愿望无关,甚至和他的相貌、智商、体能也无太大关系,而是与他是否具有人格力量直接相关。如果你想让孩子受人器重,那就让他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品质;如果你想让孩子远离灾殃,那就让他具备一身正气。正气之人,甲胄在身;仁义行事,鬼魅避之。

  有位企业家捐资帮助周边的农村修了300座村边的桥梁,他对这些桥梁作了拍照,后来他将这些照片汇成一册说:“这就是我给儿孙们留下的家庭遗产。希望他们能理解什么叫善行义举”。我不知道这位企业家还有什么样的家训家规,他的这项举动本身就是生动的家风范例。我想他的儿孙们会因他的善行义举而自豪并受惠,因为家风醇厚,人必敬之,天必佑之。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