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打通湖北从科技强到经济强的通道
//m.auribault.com2014-06-23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黄涛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对湖北而言,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亟需把这些资源、优势、潜力转化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建设创新湖北,实现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

  清醒看待科技与经济融合的现状

  对湖北科技资源要有清醒认识。科技供给表面上供远大于求,但实际上有效供给不足,科技成果往往不管用、不实用、不好用、不能用,甚至没有用。而且,拥有资源不等于利用资源,利用资源不必拥有资源。不宜一概而论科技资源优势突出,而应深入具体分析,可以说是喜中有忧,喜忧参半。科技人员总量优势突出,但总体分布明显失衡,高层次科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大专院校和中央在鄂科研单位,企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科研基地众多,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科研成果突出,但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超过40%的技术没有在省内找到转化的载体。不仅要盘活科技存量,促进湖北省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就地转化,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转移,还要推动省外科技资源与湖北省经济全方位对接。

  对科技经济结合要有清醒认识。湖北科技与经济的脱节,既有成果供给方的原因,也有成果应用方的原因,还有结合环节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科技经济结合仍存在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金不足、动力不够、能力不强、氛围不浓的问题。各地区各领域科技经济脱节的原因有不同侧重点,要切实找准关键问题所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从科学、技术、工程到产业、经济、社会的长链条。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某个环节的断裂都将导致产学研环节的割裂,因此,科技活动不仅要遵循研发活动的规律,也要遵循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既要有先进适用的技术,还要有开发扩散推广的商业模式。

  对创新主体要有清醒认识。科研院所与企业都是创新主体,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与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主体。应形成一种基于创新的竞争机制,企业如果不进行创新、没有知识产权,就无法生存。如果企业依靠政策或其它要素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机遇要比依靠创新更容易,那么企业就难以成为创新的主体。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不能仅靠科技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的,不少环节在科技之外,科技管理部门对此无能为力。“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政府部门要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更注重要素的协同整合。

  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的通道

  打通湖北从科技强到经济强的通道,就要找准科技经济结合的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突破点、着力点、结合点。

  把实现创新驱动作为科技经济结合的出发点,解决观念不新问题。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看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体系的战略路径;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拉动牵引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创新驱动。

  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科技经济结合的切入点,解决机制不活问题。促进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其实是一种协同创新体制,需要“官、产、学、研、用、介、金”的密切合作。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取所长、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尽所能。推动产业界和科技界互补、互动的深度融合,实现两者成长共生、资源共享、效益共荣、发展共赢。同时,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解决氛围不浓问题。

  把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经济结合的落脚点,解决能力不足、主体不明问题。不是政府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而是企业有内在的动力、压力、能力来依靠创新谋求发展而成为主体。建立健全成熟的市场机制、公平的市场规则,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最稀缺的人才资源不是技术专家,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我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极具针对性。

  把新一轮科技管理体改革制作为科技经济结合的突破点,解决动力不足问题。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确立公正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强化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使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研发真正管用的成果。

  把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作为科技经济结合的着力点,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推动建立科技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科技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综合运用创投引导、风险补偿、项目跟投、贷款贴息、担保补助、无偿资助等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经济结合的结合点,解决方向不清问题。湖北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激光、新能源汽车、软件及服务外包、数字创意、地球空间信息、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应当以高新区为载体,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哲学所所长、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