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韩韫超-正文
别让说好的惠民政策成了“望梅止渴”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m.auribault.com 2018-06-2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说好的承诺无法兑现,群众热盼的实惠和福利打了水漂,这无疑是对政府形象和办事能力的一次减分,令政府部门的决策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

  据6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日前,由广西南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栏目开播,开场短片直面南宁市政府因养老服务机构修建进程缓慢,引发居民不满的现状——从2015年南宁市投入资金5290万元,开展23个城市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起,预计2017年全部完工的工程,截至目前仅有属于改扩建的青秀区老干部局项目开展运营,其余有的未完成招标,有的工期滞后,有的在竣工后闲置……

  说好的限期完工,到头来却是各种“烂尾”。作为一座养老示范城市,当地养老机构的迟滞与市民期待形成了巨大落差。

  与之类似,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高调宣布大手笔大投入兴建民生工程、惠民项目,比如建设养老中心,增加幼儿园入园学位,增设孕产服务项目,抗癌药减税降税等。它们对相关人群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让潜在受益人群从漫长的等待中看到了曙光与希望,百姓对这些惠民举措可谓翘首期待。可接下来,有的惠民政策一拖再拖,甚至沦为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让群众一等再等,甚至空欢喜。

  这样的拖延不仅会削减政策的初衷善意,也容易让群众产生误会误解——为何一些涨价、收费之类,都能得到及时执行,而给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就这么难呢?说好的承诺无法兑现,群众热盼的实惠和福利打了水漂,这无疑是对政府形象和办事能力的一次减分,令政府部门的决策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

  民生工程“烂尾”、惠民政策患上“拖延症”,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有的是决策部门不切实际,未对承诺事项的可行性做科学充分的预判,就冒然拍板、砸钱;有的是项目本身牵涉多部门多环节,沟通协调的时间成本很高,所需履行的程序手续繁多;有的是囿于人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短板而被搁浅,有的是受到某些不可预测因素影响,也不排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主观层面的懒散、拖沓。

  “工程能拖,老人可拖不了”,南宁当地百姓的抱怨道出了问题的痛点。一些惠民政策往往牵涉特定人群,他们等不及、拖不起。政策早一天落地,就意味着可以惠及更多的人,晚一刻则又将有无数人与之擦肩而过。这就对政策的推进效率提出了高要求:全力兑现、宁早勿晚,甚至分秒必争。

  为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努力提升行政效能;做好政策项目的提前规划、确保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时刻有紧迫感,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不仅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更要有严明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实施。当然,在纠偏过程中也要警惕施政心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成为不作为、懒作为的借口。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越来越多的好政策指向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日渐提升。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强化把好事做好的能力,不仅要“敢说”,还要“能做”;不仅说到,更要做到、做好,要善始善终,打通送惠至民的“最后一公里”。这是对政府行政效能的考验,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