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一味讲“应当”
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在谈论中国道路,特别是诸如民主、法治、政治体制等问题时,必须从纯粹的‘应当’中离开,而要切中中国社会现实”。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的一番发言,引发与会者的共鸣。
吴晓明提出,当下社科研究中存在一个基本障碍,就是单纯“应当”的观点。“不是说不能说‘应当’,而是当这个‘应当’同现实分离的时候,它就是单纯主观的意识。如果用单纯主观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那就会出问题。”
上海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强调,大规模引进外国知识系统,最终需要消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于“我”的解释,要超越左右之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解释力,使之具备张力、渗透力、人民对话能力和国际对话能力。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共同发起。(王珍)
编辑:周文
制度哲学的时代回应与担当 | 2015-01-08 |
一味“拿来”成就不了理论自信 | 2015-01-08 |
三论“新子学” | 2015-01-08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 2015-01-08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 2015-01-08 |
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 2015-01-08 |
繁荣发展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方向 | 2015-01-08 |
著作要等“心” | 2015-01-08 |
关于文艺与哲学关系的断想 | 2015-01-08 |
树立“发思想之先声”的八大意识 | 2015-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