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m.auribault.com 2016-12-26 来源: 南方周末
分享到: 更多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回答美国《赫芬顿邮报》:“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不仅仅谈合作,习近平的外交中,“分歧”也是一个关键词,但是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习近平对待分歧的态度也有明显不同。

  与美国的互动中,分歧提得最多。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政要及商界人士举行了43次会见,其中26次都涉及如何管控分歧的议题。

  整理双方交流议题,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分歧与摩擦主要集中在海洋权益、岛屿争议、南海、台湾、涉藏、网络安全、人权等问题上。

  但是,“一个家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中美两国难免会存在一些分歧”,习近平认为从中美关系的全局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

  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在关于中美关系的担心中,“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高频词。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的名字,他曾总结了大国崛起中的规律,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美国《赫芬顿邮报》在采访习近平的过程中,就把这个担心抛给了他。对此,他答道:“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一年后,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习近平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回顾四年,中美领导人之间频繁互动,如何有效管制分歧,双方已经有了默契。

  同样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与邻国虽然存在分歧,但从未放弃对话的渠道,正如习近平所说:“把合作谈起来,一时难以谈拢的可以暂时搁置。”

  2016年,通过接待杜特尔特总统访华,中菲就全面改善中菲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这标志着南海问题重回两国对话协商解决的正确轨道。

  但是,也有些分歧是习近平坚决直面的。2012年日本爆发钓鱼岛“购岛”风波,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降至冰点。

  对于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罪行、更改二战定论等言行,中国立场坚定,一方面,宣布“防空识别区”,并将突破“第一岛链”的演习常态化,展示了中国的能力与决心。另一方面,将钓鱼岛水域的执法巡航常态化,但始终坚持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钓鱼岛争端,保持中日关系大门的敞开。

  2014年11月7日,中日公布四点共识,双方承认“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

  在随后中日元首的短暂会面中,习近平也强调了中国的底线,“历史问题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感情,关系到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和‘村山谈话’等历届政府作出的承诺,才能同亚洲邻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

  2015年5月23日,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时,习近平再次重申,“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

第1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共13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