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公布了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纠正包括浙江“张氏叔侄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冤假错案23起;2015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1039名被告人无罪。2014年以来受理申请国家赔偿案金额共1.13亿元。(3月1日《京华时报》)
两年多的时间,法院就因纠正冤假错案付出了1.13亿元的赔偿,也就是说纳税人累积的国家财政账面上,少了一个多亿的公帑。国家财富因此减少,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还有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亟待脱贫的国家来说,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何况未来五年,又是扶贫攻坚的最后期限,各地各级政府,正在为精准扶贫日思夜虑背水一战呢。
但是,事情总有多个观察考量的维度,如果透过一亿赔偿,看到背后有1039名被告人宣告无罪重获新生,捆绑在无数家庭成员身上的精神绳索得以解脱,心理上的负担从此解除,多少人为此流出激动心酸的泪水,就又让人觉得这一亿多的赔偿,实在是应该和及时的了。再说,对于那些已经一命归西的冤案当事人,比如1996年已被执行死刑的19岁的呼格吉勒图,就是赔偿再多,他也不能复生。20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顶多只能给他的父母家人一个心理上的慰藉,同时对司法强加在他身上的污垢,来一次彻底的洗刷。
不妨想想,如果这些冤假错案不曾发生,赔偿也就无从谈起,国家的“冤枉钱”也就不会花了。更重要的是,那些撕心裂肺的冤情,那些无以复加的创伤,也就不存在了。从这点上说,只有把一件件案件办成“铁案”,经得起时间老人的评判,那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只可惜,现实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结果逼得你进行赔偿。
当然,在不能完全避免犯错的情况下,赔偿也是一个纠偏的路径。有路径比没路径肯定要好,这也是国家制定并进行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原因。问题是,我们一定要穷尽一切办法保证司法公正,因为这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的标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按照这个理念,法院就应该把“审判不公超过犯罪”,贴在自家的门口,作为审判的警示。真是这样了,那一亿多的赔偿,也算没白打水漂。
南方日报:以扩大内需来稳定发展2008-11-13 |
南方日报:以扩大内需来稳定发展2008-11-13 |
解放日报:价格杠杆撬动消费2009-01-09 |
解放日报:价格杠杆撬动消费2009-01-09 |
岳建国:考生大幅“跳水”是个好现象2011-05-20 |
申国华:权力“缩小”不是坏事2015-05-27 |
北京晚报:正龙拍虎与细牛炸楼异同论2008-11-25 |
红 网:善待网民反映的问题彰显执政为民理念2008-10-24 |
红 网:善待网民反映的问题彰显执政为民理念2008-10-24 |
红 网:善待网民反映的问题彰显执政为民理念2008-10-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