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我思我在-正文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四)】
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熬”下来?
文宁
//m.auribault.com 2016-06-1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熬出一个伟大”——耿道颖在医院放射科干了30多年,终于熬成“神探”,读片“一说一个准”。同样是几十年的岁月打磨,胡胜能在加工飞机雷达零部件时,保证0.004毫米的精度。

  正是凭着超凡的技艺,大国工匠将种种不可能做成可能,其中的艰辛,用一个“熬”字概括,很形象——鲜为人知的岗位,孤独寂寞的坚守,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一分一毫的技艺提升,“熬着熬着,熬出一个伟大”。

  问题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熬”下来?

  兴许当年,有谋生的需要,有工作的惯性,有团队的激励,等等,但应该远不止这些。

  为人民币上的人像做原版雕刻,每根头发丝都有讲究,雕刻师马荣觉得自己的技艺“代表着国家形象”。火箭发动机焊接工高凤林、贵金属提纯生产线上的潘从明,还有故宫文物修复专家都明白,自己手中的工作出不得半点差池,因为它们直接与国家航天事业、国家战略贵金属资源保障、独一无二的民族文物,息息相关。“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特殊职业的神圣感,是支撑他们熬过几十年的重要力量。

  同样,在不那么“高大上”的岗位,车工耿家盛将“铁疙瘩”车成精美零件,“钢轨医生”关改玉每天守护着千万旅客的生命,外人看来“就那么回事”的工作给了这些大国工匠“最大的存在感”。来自职业的成就感如磁石一般,将他们自己与手中的技艺紧紧吸合在一起。他们对待手中的活计,就像打扮出嫁的女儿,对亲人的惦念与疼爱,让他们欲罢不能,“一意孤行”,做到99%了,还想着要做到99.9%。日日夜夜,年复一年,他们就这样将自己与工作“合二为一”——这正是他们的职业定力所在,是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之源。

  内敛中透着一种执拗,是不少大国工匠的共同性格特征。也许内敛、沉静的性格成就了他们的今天,而在他们的内敛中,更有一种执拗和坚韧。这份执拗和坚韧不仅支持着他们孤独地坚守本职岗位,更给了他们足够的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认准的事不放弃,在本职岗位上的分寸之地,追求最完美的目标,以至物我两忘。可以说,在他们内心安静的、不易被打扰的世界,他们是自己的“国王”。这种内在的自我肯定,让他们面对外界的名利纷争时,会显得比较淡定、“不较劲”,当身边同行纷纷选择离去时,他们能够坚守如初,无怨无悔。

  采访这些大国工匠的记者极少听到他们抱怨什么,但越是这样,记者越会心疼他们,心疼的背后更有一种担忧——如果我们社会的价值风尚中,众人总是羡慕“拼爹”、投机取巧、走捷径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那么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人会甘心在一个岗位“熬”上几十年,执著于某个产品和工艺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一个手艺人的安身之本,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度的创新之魂?

  当我们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这些大国工匠时,我们有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后来的千千万万劳动者能源源不断地加入大国工匠的行列?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国民精神的一道底色?

  如果我们能给催生工匠成长的土壤注入更多养分,让今后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年轻人得到更多物质及精神的给养与支撑,我们相信,工匠精神就会在更多劳动者身上“生根开花”——那将是我们期盼的名匠辈出的时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