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5年的中国生态环保建设
2015年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近几年,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正处于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更加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正进入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初中期,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拐点可能全面到来。也就是说,目前至今后五年是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遇上经济下行压力期,过关越坎的难度更大。在发展阶段而非发达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只是表象,其实质是工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偏低问题,是能源结构偏重问题,是生活方式不符合环境友好的问题。在发展不足的现实下,仅靠严格执法解决不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大课题。环境与发展的平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还应当坚持发展阶段论,出台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力度不能脱离发展阶段,不能以脱离发展阶段的环保要求否定一切。为了让环境保护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须既要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压迫感,同时也要有必要的历史耐心。除了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法规外,国家还应加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建设,用做加法的共赢手段,让环境保护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把环境保护纳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和升级发展相结合,扶持企业升级改造,为企业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创造条件。如2015年通过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底,全国的工业园区要建成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为解决面上的污染打下基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要提前一年完成任务,这一措施既促进了GDP的增长,也创造了就业,同时也利于改善了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环境容量。
环境也是民生。2008年以来,国家和社会的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保产业年增长率约18%。2012年,我国的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约1.5%,而2015年约占GDP的3.5-4%。武汉市的环保产业产值达350亿元,占GDP的6.3%,远远高于同期全国比重。为了进一步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2015年4月9日,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大理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的PPP 模式。2015年1至10月,我国已经完成环保公司并购案48起,涉及金额141亿元。不过,目前全国大大小小有3.5万家左右的环保企业,因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核心技术缺乏,正面临大洗牌的局面。为了抢占市场,频频出现一些低价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其中一些财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没有作好表率。在融资方面,大企业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扩大市场份额,而其他中小企业,因为缺乏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加上服务的对方——污染物排放企业经济总体也不景气,目前经营困难。
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而其健康的持续发展须符合以下五个条件:一是社会要有持续的环境保护产业和服务需求,即要用严格的法律要求催生社会庞大的产业需求;二是企业要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既要保证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三是消费者要有持续的环境保护支付能力,既要保证消费者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四是实体产业只有和环境金融相结合,才有持续做大做强的经济基础;五是制度环境要公平,不能选择性的执法,不能选择性的支持。现在看来,这些条件都存在一些欠缺或者问题,下一步应当结合这些条件,开展改革工作,如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金融制度改革的力度,让中小企业受益。
结语
目前我国全面进入水环境保护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战略相持期,环境容量压力巨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相对强烈。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时刻,也正是局面出现转机的时刻。2016年,应当严格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的要求,忠实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好,使得相关措施和政策全部落地,遏制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局面。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和制度创新,减少环境管理的中间环节,畅通环境监督的渠道,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效率。
雾霾之下,行人容易迷失道路,但是国家不能迷失方向。目前,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凝聚共识,增强战略定力,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开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把环境保护真正融合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予以统筹考虑。下一步,要实现环境保护战略大转型,坚持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举,坚持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优化并举,坚持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并举,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并举,规划管控和项目管理并举,环境监管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举,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管并举。只有这样,各界所预期的“十三五”或者“十四五”初中期环境质量拐点,才能真正到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成果,才会得到充分展示。
在2016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牢记2015年的环境污染教训与经验,携起手共同面对现实的环境危机,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大转型,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