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5年的中国环境司法
2015年1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放宽了原告的起诉资格,如对“设区的市”和“社会组织”也作了扩大解释,明确了具有起诉资格的社会组织的排除性条件,促进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提起和审理。全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达到30多起,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开始出现。福建南平等地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得到受理甚至判决,成为环境法学界2015年底关注的热点法治新闻。其中,福建南平公益诉讼一案,法院判令四名被告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的功能,补种林木,否则共同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19万元,共同赔偿生态环境受损恢复原状期间的服务功能损失127万元,显示出新《环境保护法》的重要作用。
但是,从现实来看,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如在社会组织是否可以索赔方面,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矛盾;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要为技术、律师和财力较为雄厚的著名社会组织提起或者参加,其他的社会组织数量虽然庞大,但基于组织的宗旨限制或者其他利害关系考量,要么不愿意管闲事,要么财力不足或者技术能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持观望态度,远远未能达到环境法学界期待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井喷”状况。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阻力广、成本高、难度大,警示效果有限,且中国环保社会组织自身存在天然和后天的不足。
2015年的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05年是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不仅发布了总揽全局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还出台了指导生态文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了中国未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大格局。在具体的改革方面,作出部署如下:
一是环境保护部重启了绿色GDP研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改革,改变红顶中介赚黑心钱并祸害公共环境的丑恶现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通过环境的价值性来约束环境污染型和生态破坏型发展。难能可贵的是,2015年,环境保护部拒绝审批一批有环境影响的水电、火电等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书。
二是为了促进水污染的防治,国家在启动《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的同时,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出三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提出2020、2030、2050年三步走的水环境保护目标,与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阶段性预期目标相契合,凝聚了共识,让人民群众看到了环境治理的希望。其次,在每段工作任务后加上括号,规定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落实各部门的责任,使计划的落实具有可考核性。再次,吸收组织部门和监察部门参与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发挥党政同责的作用,使环境保护的责任分配规则与权力运行的政治规则相一致,使政治权力的责权利相匹配。
三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源头科学管理,国家发改委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在全国28各县市开展“多规合一”的试点,海南省于2015年5月被中央确定为省级“多规合一”试点地区。“多规合一”可以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国土开发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形成基于发展的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大规划格局。为了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优化空间开发布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改委还印发了《关于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若干意见》,开展环境保护的分类施策工作,使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精细化,具有针对性。
四是为了形成环境保护监管新格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上收全部国控点的监测运行权;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还提出,省以下环境监测工作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直接负责,实行垂直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保证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破解污染企业污染排放数据造假和地方政府环境质量数据造假导致考核结果失真的难题,为环境保护考核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奠定了基础。为了破解地方环境执法的保护主义,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还提出,施行省以下环境保护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
不过,上述改革也存在一些暂时不被理解的地方,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调的责任很严格,但在经济下行的阶段,上半年环境保护部门严格审批甚至被拒审的一些项目,在下半年却被审批通过;各个部门都划定红线,最后导致红线太多和红线交叉的乱象,多规都合一了,但红线未合一;一些简政放权工作缺乏科学论证,可能源于部门的内部博弈;一些权力下放后没有工作抓手,或者缺乏有效的约束导致失控,或者由于能力不足难以行使;一些学者指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和其他相关改革文件发布过多、过密,没有到基层充分调研,一些措施不接地气;改革缺乏辅导、突破口和工作抓手,基层无所适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文件发布已逾三月,而在雾霾频发、污染相当严峻的现实下,竟然没有地方党政干部被追究责任,使得一些人士开始怀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的效力与效果。建议2016年,国家和地方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辅导和解读工作,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署的全面考核工作,使改革落到实处、落到各级政府,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改革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