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
            
            | 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徐简
近年来,随着网购市场不断扩大,一系列“家庭作坊”式产品开始风靡网络市场。这些家庭作坊一般宣称“纯手工自制”“妈妈牌”“无添加”“纯天然”等。但是,“家庭作坊”式网店出售的商品,有不少都属于“三无产品”,一些食品缺少营养成分表、条形码、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产品标准编号等信息。(《法制日报》4月23日)
             编辑:张苇柠
            
           | 沈 晨:警惕家庭作坊式企业用工风险2014-06-10 | 
| 正规军吃不饱2014-07-08 | 
| 徐大发:摊贩管理条例只是法治第一步2015-08-04 | 
| 朱永华:监管不除“污渍”洗涤业只会越洗越脏2015-09-24 | 
| 张西流:还有多少黑作坊需要记者去发现2016-01-08 | 
| 马涤明:“黑作坊”为何敢耍横?2016-01-08 | 
| 一再犯事的“饿了么”咋才被处罚?2016-03-17 | 
| “三无”作坊2016-08-10 | 
| 管好小摊贩对于食品安全意义重大2016-08-18 | 
| “假驴肉”2018-01-09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