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改地名
            
            | 分享到: | 更多 | 

图 陶小莫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3月23日 燕赵晚报)
一个个古老的地名,承载着传统的文化基因,就像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一样,让人们能清晰地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而崇洋媚外地改地名,不伦不类地改地名就彻底破坏了这种文化传承。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这种现象加大干预力度,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后人的负责。
有道是:地名追求“大洋怪”,任性乱改断文脉。历史文化当传承,莫让乡愁无处待。另有诗为证:地名文化内涵多,任性更改显浅薄。媚洋求怪弗民意,保护传承是正辙。
文/纪立刚 诗/牧笛、悠然阿朵 题/紫色风铃
             编辑:张苇柠
            
           | 耿银平:名字起得让人感觉晕乎2012-05-25 | 
| 武黎嵩:慎重更改地名 保护精神家园2015-06-01 | 
| 潘采夫:乱改地名就是没文化2015-06-05 | 
| 燕山快笔2016-03-23 | 
| 乡土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2016-03-23 | 
| 规范地名必须违法必究2016-03-24 | 
| 地名修改不可搞“文化强拆”2016-03-24 | 
| 规范地名呵护文化基因2016-03-24 | 
| 清理怪异地名,重建身份认同2016-03-24 | 
|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地名?2016-03-24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