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吴子兵法》又称《吴子》,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作品。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虽然现在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但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军事思想。北宋时《吴子兵法》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
首先,它提出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争观念。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 四德关系国家兴衰,“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它强调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子》更重视政治教化。它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教化的结果要做到四和:国家和睦,军队团结,上阵统一,战斗协调,这样君才算有道之主,民才“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国家才能够出兵出战。
在治军问题上,《吴子兵法》提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治,就是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投之所往,天下莫当。”主张赏罚严明,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在作战方面,它强调料敌用兵、因情击敌。针对齐、秦、楚、燕、韩、赵六国的政治、地理、民情、军队、阵势等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例如:对齐作战,“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对秦作战,先示之以利,待其士卒失去控制时,再“乘乖猎散,设伏投机”;与楚作战,则“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疲而劳之,勿与争战”;同燕作战,则“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和“谨我车骑必避之路”;与韩、赵作战时,则“阻阵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它还强调“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旨在乘隙蹈瑕,不失战机。并进一步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它还注重“应变”,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
《吴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韩非子·五蠹》中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可见此书在当时的影响之大。时至今日,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文德”和“武备”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