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我曾切身感受海外营救人质之难
华黎明
//m.auribault.com 2016-10-26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25日凌晨,遭索马里海盗劫持四年半后获救的9名中国船员,在中国政府工作组的陪护下安全回国,另有1人暂留非接受治疗。大多数人对我国政府为之付出的努力点赞,但也有人质疑:四年的营救时间是否太长?营救过程中曾否、应否支付赎金?

  每当国外发生中国公民被扣为人质的事件时,中方肯定会第一时间出面开展营救,但怎么营救、花多长时间等与事件本身的背景及实施绑架者的身份有很大关系。但总体来看,海外人质营救需要把握三个因素:营救速度、人质安全、政治影响。充分平衡好这三个因素,需要做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

  记得1993年,我还在伊朗当大使。使馆有天突然接到消息:上海一家冶金厂的党委书记被当地一个贩毒集团绑架扣留了。这个贩毒集团常年在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交界的“金三角”区域活动,不久前该团伙一个头目被伊朗警方逮捕了。由此可见,他们绑票的目的很明确:一为要赎金,二为交换释放此前被捕的毒枭。

  得知此事后,我和使馆其他工作人员立即找到伊朗外交部、内政部、警方等多个部门交涉。这就是第一点“速度快”,即尽快开启营救行动。但随后伊朗方面征求我的意见:是只想要快点解救出来人质呢,还是要保障人质生命安全?伊朗这样的国家有很强大的武装力量,有条件采取一些激烈的营救手段,但这样就无法百分之百保障人质安全。而若是以保证人质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那就需要有更多时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管道去谈判。

  我们当然选择了后者,这就是营救过程中需把握好的第二个因素——人质安全。征询中方的意见后,当时的伊朗政府并未直接出面,而是通过第三方以迂回的方式和那个贩毒集团进行秘密谈判。谈判刚开始时,一切过程都不予公开,但后来意外被媒体得知并曝光。此事恰逢伊朗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所以引发不小的风波和争议,议会因此对政府施加很大压力,营救工作也曾面临极大挑战。

  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这名中国人质在被关押九个月后得到释放。回想起来,整个过程非常艰难,也充满各种复杂的考量与平衡,但相关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最近几天释放中国人质的索马里是一个更为特殊的地区,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营救人质的困难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年半的时间并不漫长。

  海外人质营救最常被拿来讨论的是“该不该付赎金”,这就涉及第三个因素——政治影响。支付赎金是最下策,国内外舆论都不接受,因为这会鼓励绑票。各国政府原则上都拒绝,原因在于这样做后果更为严重,甚至会导致类似的人质事件越来越多。不过,据我所知,欧美国家在部分人质的营救过程中,会采用很曲折的方法来支付赎金,比如由一些个人或企业出面充当所谓“白手套”。这样做在公开账面上不会有任何政府出钱的证据。(作者是中国前驻伊朗大使。本文由白云怡采访整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