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打破与外界隔离的壳
许金晶
//m.auribault.com 2016-04-13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对世界的认识,还需要从现实中的人和事里获得。因此,边读边走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读书,则是门槛最低的远行和探险。

  2011年进入机关工作之前,我从事过七八年的媒体工作,养成了阅读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到机关报到前,我购买了叶兆言的《江苏读本》来读。事实证明,由于对江苏各地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每到一个市县调研,我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拉近跟市县同事和被调研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认同感的建立,给工作带来许多便利。

  有一次,去一家台资企业调研,公司老总的回答要么答非所问,要不就是官话和套话,有效信息很少。无意间,他说自己是在台北“眷村”长大的外省人后代,恰巧我刚好读过张嫱主编的《宝岛眷村》、齐邦媛的《巨流河》、张典婉的《太平轮1949》、白先勇的《台北人》等相关主题的书籍,于是从容地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于他们境遇的尊重和理解。同情的理解减少了距离,我真诚的表达一下子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与信任。接下来,他将公司发展的真实状况和盘托出。直到现在,我仍然和这位老总保持着私人联系。

  事实上,书,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比如,要理解当前中国农村扶贫的要点以及乡村民主自治推行的难点,那么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阎海军的《崖边报告》以及半个多世纪前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都是必读的好书;而要搞清楚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温铁军的《解读苏南》、周其仁的《产权与制度变迁》,都能让人茅塞顿开。

  不过,从更深的层面上讲,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外界隔离的壳。如果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发现研究探索的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将与之一起熄灭。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对世界的认识,还需要从现实中的人和事里获得。这个世界真正的认识者、驾驭者,是那些真诚地研究它的人,而不是把世界当作柔软的蜡一样任意捏成各种形式的人。因此,边读边走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没有实地调研与走访,不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和真实状况,就不足以形成理性系统的科学认识;没有高质量、有针对性的阅读,就无法把这些现实素材转化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分析和信息。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以调研为职责的干部,我们每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跟中国经济中形形色色的个体、各种各样的现象打交道,不仅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提升对社会的理解力。只有寓读于行,一边在路上,一边深阅读,才能体验阅读、生活、工作合一的深度与乐趣,对得起手头这份工作的价值。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干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