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读到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写于1988年的随笔《书太多了》,他对当时出书太多太滥表示忧虑。20多年过去,如今书更多了,质量还是参差不齐,到了“书多为患”的地步。
一是藏书太多,占空间太多,书摞书,书叠书,翻阅起来很不方便,那些真正需要的书,该用时反而找不到,不知放哪里去了。二是书店里的书太多,看着汗牛充栋的各种图书,却找不到几本值得买的。想想那些纯属招摇撞骗又多到天文数字的坏书、劣书、烂书、平庸之书,对于读书人来说,真是没法活了。
书多了怎么办?其实办法很简单,把不需要的书处理掉。英国作家约翰在《毁书》中就详细叙述了自己“扔书”的过程。在社区垃圾站不回收的无奈下,他将书塞入麻袋,在夜色中像贼一般,偷偷扔入湖底。我也有过“扔书”的经历,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扔一次。要扔的书,主要是那些早年用过的教材、读了一遍就没再翻过的“畅销书”、内容重复新意不多的励志书、教人升官发财的书、自相矛盾又说得神乎其神的养生书等。
要解决“书多为患”的问题,还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出版社要把好关,出书选题须谨慎,少出或不出那些含金量低的书,既重经济效益,更重社会效益。二是写书的人要慎重动笔,以“宁食仙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的严谨态度搞创作,没有新意、缺少价值的书就不要写了,粘粘贴贴、东拼西凑的书更不要去碰。
《魏书·李谧传》有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坐拥书城固是美谈,但如果都不是什么好书,或不读不用也就没有意义了。赵普没藏什么书,但把书读活了,“半部《论语》治天下”。钱锺书家里藏书不多,但其博闻强记,读过的书都在肚子里。陈寅恪家藏书虽多,但失明后凭记忆,仍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他们都不追求藏书多,却是无可置疑的学问大家。
“书多为患”,当然主要是指那些等而下之的书,好书、有价值的书还是多多益善。
中国青年报:大城市永远是年轻人的“梦工厂”2009-12-29 |
中国青年报:大城市永远是年轻人的“梦工厂”2009-12-29 |
肖 擎:军训的本质2010-09-17 |
王丽美:武汉版回农村上学是低调的奢华2012-12-11 |
男医诊女患,必须有陪伴?2013-10-17 |
小 文: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更懂文学吗?2013-10-17 |
刘俊荣:既要讲医德,也应讲“病德”2013-10-30 |
防火灾,还是等火灾2013-12-17 |
戈 海:以“死亡率”评价医院“服务质量”...2014-07-29 |
西 坡:除了胡润,拿什么为中国富豪正名?2015-12-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