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快言快语-正文
为何到“央视问责”才出手
何昊仪
//m.auribault.com 2015-12-07 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 更多

  11月20日,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在面对就保障房闲置问题“找上门来”的央视记者时,谎称自己“不是局长”。该段视频在央视播出后,这位“不是局长”的局长被迅速免职。

  然而,贵阳住建局局长被免职问责,并不是因为其在央视采访过程中隐瞒身份,而是因为贵阳市确实存在大量保障房闲置问题,而这个问题早于今年9月在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中已经暴露。今年9月在国家审计报告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在今年11月底的央视新闻后才对相关领导问责,为何当地只有在面对央视时才会如此“高效”?

  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央视曝光东莞色情服务后多名官员被免职,而在此之前东莞的色情产业早已声名远扬;央视曝光华池征地补偿款被克扣并使三名官员被停职,而该征地纠纷问题则发生于5年以前。不能不说,面对这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央视的报道成了采取行动的最后一记闹钟:在这之前,问责能拖则拖,在这之后,问责能快则快。

  在当地一些官员看来,央视的报道,代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声音,而非单纯的舆论监督。所以,央视曝光后的官员被问责免职,恐怕并非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更应问一句:这种看似高效、实则拖延的“央视问责”制度究竟何时是尽头?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