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唤醒对大自然 的礼敬
郑汉根
//m.auribault.com 2016-12-0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二十四节气”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又一次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再次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礼敬。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如许多习俗、养生等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

  在久远以前科技手段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古人就能对时令、物候等的变化有如此准确的观察,让人不由对先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情。“二十四节气”也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认可,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多人认识“二十四节气”,并通过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众多中国文化遗产,更深层次体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理念,也曾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效仿。例如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的“重农学派”就从中国人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中受到启发,主张效仿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法”,安排农业生产,实现经济自由。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以及其他违背自然规律的种种活动,让当今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生态失调等许多恶果。“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际社会发掘其所代表的深层文化理念,引导人们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之心。“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人类所应做的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开展生产生活实践。

  入遗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实施好已制定的保护和传承计划,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展现新的活力,尤其是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参与文化传承。我们也应以此为契机,提高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导人们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精神力量。

  越来越多的中国项目入遗,也表明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呵护。迄今中国共有39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是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也已初步形成。我们应当更加全方位传承好宝贵文化遗产,让它们所承载的智慧底蕴和创造力薪火相传。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