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治理黑救护车,要厘清其前世今生
然 玉
//m.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去年8月,广州某医院门口发生一起黑救护车抢生意,致昏迷患者被困5小时无法转院的恶性事件。半年多过去之后,记者在广州各医院暗访发现,黑救护车不仅没销声匿迹,反成运送病人转院、出院的主力军。这些黑救护车从外观来看,与普通救护车几乎一模一样,各种急救器材一应俱全。然而,行驶途中若病人生命垂危,不但无法提供急救药物,参与抢救的人员更连基本的医师执照都没有。(5月3日《南方都市报》)

  黑救护车酿祸的案例,公众早已有所耳闻。如今记者再次回访梳理,却发现其间乱象依旧,甚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无疑表明,“黑救护车”的产生与做大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根深蒂固的现实土壤。严重失衡的供求格局,衍生了里应外合的生意链。这之后,黑救护车更是变得肆无忌惮……公共服务不足,市场服务补位,这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具体到医护转运领域而言,肇始于草根、充斥着争议的黑救护车,显然不值得信任。

  黑救护车之所以“黑”,一方面是因其“出身”可疑,多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资质、不隶属于正式的医疗机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能力”不足,设备急救老旧、医护人员业余等等。这意味着,由之所承接的病人转运业务,天然蕴藏着不可以预知的风险,行车途中极可能酿成意外事故。再加之,此类转运过程,往往缺乏明确的事前约定,缺乏必要的保险保障。一旦事发造成纠纷,要厘清责任、追责索赔势必重重困难。

  黑救护车的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几乎显而易见,然而其却长盛不衰、供求两旺,实在是耐人寻味。究其根源,当然还是要归因于正规救护车的严重不足。调查显示,正规医院的救护车受制于政府定价,长久以来存在着亏本经营的状况——这事实上解释了,为何公共医疗机构不愿意增加救护车数量来满足需求。由此所造成的市场空白,被黑救护车迅速捕捉并占据。甚至于,在不少医院,黑救护车已经与保安、科室、医生等形成合作关系,彼此结成利益同盟各取所需。

  真正棘手的问题在于,治理黑救护车,绝不是清理取缔那么简单。若是这样,病人转运车辆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更趋严重。为此求解,一则只有加大公共投入,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调动医院增加救护车服务的积极性;再者,则是要有序引导民间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比如说,强化病患分类分流,逐步将非急症患者的转运服务交给市场。再比如说,鼓励并扶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民营医务转运机构,以此取代现如今野蛮滋长、无序生存的黑救护车。

  而无论是诉诸于公共财政为救护车公益属性兜底,还是通过唤醒市场潜力增加转运服务供给,在黑救护车造成更多悲剧之前,职能部门都该动起来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