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刚刚落幕的2016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若论人气最高,除了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区,就属非遗展区。各种巧思妙想的非遗周边衍生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文创+非遗”,大有看头。
用天然靛青浸染,农村嫁娶常用的“苍南夹缬”,图案、材质大胆创新,开发出环保布袋、餐垫杯垫等:“永康铸铁”,由传承人自创的铁壶品牌,在传统手艺中注入文化创意,从给日本销售商代工,到有了自己的品牌形象,一把铁壶售价不菲……
这些产品既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结果,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成果;不仅是文创产品的大生意,也是文化传播的大文章。
都说非遗是大众了解、认知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化石”的地位无需多言,怎么“活”起来则大有讲究。
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探寻一条融入现代设计、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的路子,让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互为促进和依托。
对非遗项目来说,要保护传承,也需要更大的影响力。除了秉承传统的“原样”保护传承之外,借助文创产业发展之力,可以用更加活泼的面貌,提升知晓度、感染力。
可能会有人担忧,很多非遗技艺本来就是一匠一心、一针一线的慢工细活,从非遗向商品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失了精髓。事实上,真正的文创衍生品,并非是非遗项目的简化低配版或粗劣仿制品,它更像是一座桥,将普通人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引向深入。
对文创产业来说,非遗项目的独特是无限创意的灵感来源,也能够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创资源已有许多成功案例。故宫博物院先后研发近万种文创产品、一年销售额超10亿元。600岁的故宫可以“带回家”,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以及其它传统精粹,也可以带入到当代日常生活中。
对政府部门来说,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反哺”机制,将“文创+非遗”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部分用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投入。通过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途径,改变单一的投入机制。
当我们在谈论非遗时,不必总觉得是在谈论一件精致但脆弱的东西,得小心翼翼呵护。源自千百年生产生活传统的非遗,最终还是要走进当下生活。而经由一件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就能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最后爱上它。
埃及投诉棒喝山寨2014-05-26 |
张 凡:破解“人去艺亡”不能光靠市场2015-11-25 |
文化点评2016-01-11 |
激活非遗需要“搞搞新意思”2016-01-27 |
时代的年味新且弥香2016-02-17 |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2016-05-18 |
走近公众,博物馆还差点什么2016-05-22 |
从富豪榜 看城市竞争力2016-06-06 |
检察院拒绝“创文”执勤,符合法治精神2016-08-30 |
温情似水2016-09-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