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光明日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市委书记沈强在全国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市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城市与景点在国内星罗棋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的城市由于诞生过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或者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留在后人记忆中的名城。但历史文化名城的招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约束,这些城市由于需要保持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格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建筑物如名人故居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就会受到一些制约。此外,当地政府为了维护城市的原有风貌,还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这种矛盾也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现实困难,在目前条件下,由中央财政建立专项补助资金,分担这些城市的保护责任,确实可以起到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效果。
除此之外,值得讨论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一座城市,不管它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人都是支撑起它的最重要的元素。古人们在这些名城留下了可贵的人文记忆,但这种记忆不可能是静止的、停滞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城,依赖的往往只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断而不是全部,如果一座城市为了保持历史上的这一个片断而拒绝改变,那么它终将成为一座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沈强代表在谈话中说到的安徽省寿县的例子,就说明了这方面的矛盾。寿县县城设施老化,交通拥堵,不堪重负。很显然,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甚至空白,使这样一个县城即使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也很难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因此,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只是维护旧的建筑,而是需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赋予这些城市与现时代合拍的新元素。
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前人的活动创造的,今天,当我们承担起名城保护的使命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给今人以活动空间,让这些城市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并且创造条件让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舒适和便利。同时,可以更多地利用文字、音像等手段,让城市人文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青舟:城市发展转型离不开文化引领2010-07-15 |
顾涧清:广州,先主推世界商贸文化名城2011-03-31 |
薛晓峰:发展是最好的纪念2011-10-10 |
快评论2012-09-11 |
南方日报:与其复建洋楼,不如立碑明耻2009-11-10 |
魏 青:喜闻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初见成效2015-09-29 |
刘根生:留住历史根脉要有“三个敬畏”2015-10-19 |
刘根生:从给魏源塑像,想到有宝要识宝2016-01-13 |
建设宜居城市 提升市民福祉2016-02-25 |
南方日报:与其复建洋楼,不如立碑明耻2009-1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