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国际学校不等于完美教育
廖德凯
//m.auribault.com 2016-10-2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深圳家长普遍的高学历,往往在整体上形成了重视教育的氛围。而深圳作为国内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城市,家长重视孩子的国际化教育似乎顺理成章。在家长的“刚需”下,众多资本投向国际学校,迎合家长的需求,自然符合市场调配的方向。

  从家长对国际学校的追捧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为孩子出国留学做准备。这类家长将出国留学视为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选择,对所谓“国际教育模式”推崇备至,他们对国外的培养方式也有一定了解,自身的教育选择对身边人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种是因为孩子成绩不佳,没能考上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或者高考没有多大把握,为了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便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学校。第三种属于纯粹跟风,听说国际学校好,身边有进入国际学校就读的孩子,为了“不落伍”,便将孩子送去接受“国际教育”。

  应当说,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下的家长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但也只是自以为是的理性,并没有真正从各方面考量孩子是否适合、环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条件及孩子今后发展是否适合国际学校的问题。而跟风者的盲目性,没有计划和保障,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也正是这些不考虑孩子和家庭具体情况的追捧,形成了对国际学校的“刚需”。为了抢占市场蛋糕,各路资本自然急着进入,哪怕没有师资力量,也想先占一个坑,乱象丛生在所难免。

  事实上,国际学校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模式,并不适合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只应当是部分有特殊需要家庭的选择。无论是A-level课程(英国高中课程)、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还是IBDP课程(大学预科课程),其背后都是英美及英联邦国家的教育体制。这些课程基于英美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大相径庭,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多是在英美文化环境之中。基于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不同,中国学生学习这些课程,除了英语水平的提升外,极难真正达到课程目标。

  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国际学校本身只是对部分有特殊需要家庭的教育服务,比如有移民需要的,或者根据家庭情况为孩子规划人生的。这部分人毕竟是极少数,本不应形成如此刚需。国际学校不等于优质教育,更不等于“完美教育”。把孩子送去当作“试验品”,不一定能得到“完美教育”,反而可能毁了孩子的前途。(作者系时评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