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看到母校也开始追求“另一种升学率”之时,难免生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大学也沦为另一种“高中”,如何能够指望它更好地秉持“大学之道”?
前段时间,突然怀念大学岁月,于是点开母校官网浏览了一番。在繁杂的校园资讯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母校几乎所有的院系,都召开了考研经验分享会或表彰会。从中不难看出,各个院系的领导都将考研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但让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分享经验,还不吝惜给予他们各种荣誉。
因为学的是师范,我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待过两年,所以对学校重视与追求升学率,有深刻感受。可是,在看到母校也开始追求“另一种升学率”之时,难免生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大学也沦为另一种“高中”,如何能够指望它更好地秉持“大学之道”?
当然我也知道,从现实的功利角度出发,不管是母校的大小领导,还是学弟学妹们,无论怎么重视考研,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母校不是什么名校,底蕴尚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然不足,加之愈来愈多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开始将“硕士研究生”当作门槛,考研便成了学校与学生的集体选择。
严格说来,母校的这种选择,其实并不新鲜。多年前,曲阜师范大学就以“考研基地”的名头闯入公共视线,还掀起了一场口水仗——社会有批评之声,学校及学生多呈愤愤不平之态,觉得“考研基地”的界定是一种侮辱。记得我在山东工作时,询问过办公室一位曲阜师大毕业的同事,为什么你们学校考研的风气这么浓重?考研的成功率也这么高?同事告诉我,曲师地处“小县城”,学校相对封闭,学生也甚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加之,农村出身的学生较多,于是只能拼命复习考研,希望博得一块更好的敲门砖。
今天看来,我的母校及更多的地方普通大学,重复曲阜师大的道路,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这些学校,几乎都有如下特点:要么远离大城市,地缘吸引力不够;要么学校“升本”时间不长,知名度及底蕴不够;要么多以农村生源或城市普通生源为主,几乎没有可以依仗的家庭资源,只能靠苦学考研究生给自己增强竞争力……
看到这些描述,是不是有些眼熟?没错,每年高考前夕,舆论总会这样分析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这所“高考工厂”。虽然,许多大学对于考研的态度,更多表现为一种鼓励支持,而不像毛坦厂中学对待高考那样不惜代价,但两者背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普通学校与普通家庭孩子的辛酸与无奈。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属于大学一个属于高中。
我一直在想,母校的学弟学妹,倘若不走考研这条路,会怎样呢?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路肯定没有我十几年前毕业时好。那个时候,学校只有两三千学生,师范学院的性质,让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为工作担心,大不了回到生源地等待分配就是了,虽然收入低一些,但妥妥的事业编制铁饭碗。现在则不一样了,学校上万名学生,僧多粥少,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分配一说,于是,稍微有些上进心的,便想尽办法给自己增强竞争力,而考研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至少它相对公平。
大学变成考研基地,当然是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但在不正常的背后,却蕴藏着众多难以言说的痛楚。社会对学历的需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普通学生的出路,却越来越窄了。
杨东平:“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步入歧途2014-06-12 |
汪 明:面对“高考工厂”,我们该做何反思2014-06-16 |
钱江晚报:衡水中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2014-12-04 |
新闻观察:扎堆“拜神”背后的焦虑出口在哪?2015-06-03 |
扎堆“拜神”背后的焦虑出口在哪?2015-06-03 |
赵婀娜:生源危机倒逼高校转型2015-06-04 |
“最大高考工厂”背后是教育转型之难2016-06-06 |
愿考生圆梦,愿高考改革不忘初心2016-06-07 |
少贴一点标签多一些善意解读2016-06-07 |
少贴一点标签多一些善意解读2016-06-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