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各大高校宿舍恶性案件频发,不断冲击着公众的视野。其实校园从来就不是隔绝于社会单独存在的“象牙塔”,宿舍更是社会交往的缩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一个阶层,甚至是一方风俗文化的代表。当这些多元因素汇聚冲撞在一方狭小的空间时,误解、矛盾甚至是冲突自然就接踵而来。要避免矛盾冲突,以致最终酿成悲剧,不仅要重塑多元开放的宿舍文化,更要从社会层面上解决深层次的结构冲突问题,给予差异性更多的宽容理解。
人们记忆中的大学,应该是“长发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和落叶铺满地的纯真与安静。热闹的宿舍楼,住的本应该是“睡在上铺的兄弟”,是奠基一生友谊的温馨小窝。然而,不知何时起,一个玩笑、一个白眼、一句误解就会产生龃龉,甚至酿成悲剧。
细数一些此类型案件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家庭贫困”是不少行凶者显著的成长环境标签,而这无疑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突出表现。30多年快速增长的经济,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从而也引发了一些矛盾。
同为一所大学的学生,你随手买的一个包,可能就是我父母辛苦一年也凑不齐的学费。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大量的实践研究已经表明,学校教育无法消除家庭背景对子女学业成就及就业的影响,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与子女学业成就及就业现状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一句“你奋斗一辈子也可能只是达到了别人出生时的起点”道尽了寒门子弟的辛酸。但是家庭富裕的学生又何其无辜,拥有财富不能成为他们被批评的理由。
大学宿舍本就是各阶层人群及多元文化汇聚的场域,不同的家庭、文化、风俗在这个方寸之地相遇,应该融合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景观。翻阅国外各大名校的宿舍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是一切规章建立的基础。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也致力于建设和谐的宿舍文化,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和睦共处。近期,《光明日报》开设《宿舍里的文明》专栏,讲述各地学校从治校历史传统和当下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培育与建设当代宿舍文明的生动故事。如清华“明德”基础上的“自强精神”,北大“家国传统”的宿舍文化与南开大学“公能”情怀的“人文雅舍”等,在高校引起很大反响。
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对各种差异的宽容与理解,正在于营造平等与包容的社会氛围。先赋性的差异不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选择的,每一个看似怪异的言行都有背后客观的社会文化原因。这不仅需要青年人以平常心宽容地去对待每一个与你不同的人,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消除贫富差异造成的歧视与不平等。这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平衡协调,而且需要在政策领域,对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予以关怀,给予其更多发展的机会。
对于大学而言,最重要的是从价值观角度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飞速改变的信息时代,差异性的元素只会越来越多,唯有宽容方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和谐共处,才能给予差异性以更多的空间,才能发挥出(作者系社会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青年学者)
陈家兴:面对城市差异包容才能共荣2012-02-23 |
姜福东:法治的中国模式2012-03-31 |
刘孙恒:“男生节”创男女生互动新模式2012-11-14 |
烨 泉:别用看时尚秀的心态看法律2013-03-01 |
西湖泡脚,无伤文明?2013-07-24 |
唐 伟:“西湖洗脚”里没有文明写意的咏叹2013-07-24 |
熊光清:交流互鉴应该开放包容2014-05-13 |
崔文佳:以中国智慧推动世界更好发展2014-07-18 |
张立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15-11-11 |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化的塑造2016-02-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