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今年9月访美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等场合,多次引用语出《孟子·滕文公上》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透彻而深刻地阐明了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这一道理。一棵树上的千万片叶子各不相同,何况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同的肤色头发、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发达程度、价值观念等差异。孟子反对许行不认同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讲了这句具有普遍意义的箴言。朱熹注释说:“孟子言物之不齐,乃自然之理。”
物之所以不齐,是物的性情不同。赵岐注:“其不齐同,乃物之情性也。”高诱注:“情,性也。”世界东西南北中,各民族、各文明都有其本身的性情、独具的特点。其性情、特点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妙合而凝,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钩深致远,也是这个文明思想精髓的光彩绽放。
事物与事物,文明与文明之间,虽不齐同,但应是平等的。“夫和实生物”,物物应“以他平他谓之和”。宇宙万物在多元、多样事物中融突和合而成,构成了“他”与“他者”的关系。他文明与他者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公平的,没有尊卑、强弱、高下、优劣、美丑的差分。“老树著花无丑枝”,每一民族的传统文明,每一个国家的古老文化,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其地位、价值、作用都是平等的,要反对一切以自己的强势将他与他者文明置于不平等的框架内,而应建立一种互学互鉴、互尊互信的关系。做到不以势压人,而以理服人;不以力强人,而以情感人;不以强凌人,而以仁惠人;不以虚言哄人,而以笃行动人。以互相尊重化解对抗,以互相诚信化解冲突,以互相和爱化解仇恨。“仇必和而解”,这是中华民族“和为贵”精神的体现。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化、危机多发化、文化多样化,各国、各文明之间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犹如“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青树碧蔓,交罗蒙络。”藤蔓青树,交错缠绕,不可分离。多发的危机,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需要各国、各文明协商合作来化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的主流。各国、各文明之间唯有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才能根除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而争夺利益的不平等、不正义的方式。当前尽管物有分、道有别,文明有差异,价值观有不同,然世界之大、海洋之宽,世界各国、各文明都有施展的空间,万物和道并育并行,而不会相害相悖。
所以尽管物之不齐,但都要像尊重、关心、爱护自己一样,尊重、关心、爱护他者。要排除一切他对他者文明先在的成见,或先在的破见,或先入为主之见,以及善恶美丑之见,要以一种客观心、清净心、不迷心、觉悟心来看待不同事物、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各国、各民族、各文明之间,唯有平等地互相尊重,诚意地互相信任,才能通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某种文明不能高居在上蔑视其他文明,也不能以自己的强势来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到处搅局,挑起、制造动乱、战争,破坏和平、安定,以致发生难民潮和人道主义灾难。从无难民潮到出现难民潮,其根源在哪里,世界人民已看清楚了。
事物和文明各有其性情及特点,就需要开放包容。开放胸怀,才能有容乃大;包容差异,才能海纳百川。如此就要照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来实行。孔子的学生子贡又从正面发挥孔子的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述了己与人,换言之,他文明和他者文明之间的人道主义原则,体现了爱人的人道精神。这就是说,每个人、每个国家民族、每个文明都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对待,这是其应有的尊严。我不希望动乱、战争、人道主义灾难,我也不把动乱、战争、人道主义灾难强加给别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说,我希望幸福,我也希望他人幸福。那些“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霸道、霸权主义,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必然为世界人民所谴责,所抛弃。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各国、各民族、各种族、各宗教间的一些矛盾、冲突、对抗,这就需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和合学的冲突、融合而和合来化解。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表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认为各种矛盾、冲突、对抗可以和生、共同生存。“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和处,“和而不同”地和平共处;和立,“己欲立而立人”;和达,“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发达了,帮助他者共同发达,这便是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之所以实施的宗旨;和爱,“泛爱众”,“兼相爱”,才不会发生杀人、恐怖、战争,而建设天和、地和、人和的天地人和爱、和美、和乐的和合世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国学研究院院长)
魏润身:孟子何以大丈夫2012-09-07 |
马宪泉:“五和”理念与和谐建设2013-02-01 |
彭 林: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2013-11-12 |
祁志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2014-03-11 |
光明日报: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06-13 |
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2014-07-02 |
布 克:孟子思想传承的魂魄在民间2015-01-05 |
弘扬国学不必死抱原典2015-03-31 |
王 地:众人瞩目,请保持风度2015-07-23 |
牟钟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15-09-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