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大学生与社会接轨,应酬文化是歧途
吴雪萌
//m.auribault.com 2016-03-07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同学间的频繁聚餐已成负担。(澎湃新闻3月4日)

  假期聚会给一些学生造成负担,如此“重要社交”非去不可吗?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火车站,他们指路答疑、维持秩序,以年轻人的爱心温暖乘客回家的路;周末时,高校中不乏步履匆匆的学子赶公交,他们是大学生家教的成员,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兼职打工,以青涩的执着提前熟悉职场环境;元旦前夕,文艺骨干和学生会干部们东奔西走,拉赞助、布会场、排节目、做宣传,以同龄人的理解为在外求学的学子们营造家的喜庆。丰富多彩的活动足以让大学生们接触不同人和不同事,为何非要端起酒杯“充胖子”?非要在酒桌饭桌上“建友谊”呢?

  老同学毕业聚会是社交,难道兼职时一起捧着盒饭分享工作经验就不是社交?部门成员KTV唱歌是沟通感情,难道运动会、联欢会、社团活动的互相帮助成长就不能培养深厚友谊?搓麻打牌建立交际圈,难道助学敬老志愿活动献爱心就不能体验民生百味?

  由于专业不对口、竞争激烈等问题,大学毕业生求职之路常有坎坷,也会有难以融入社会、被排斥、被嘲笑、被冷落、被边缘化的现象。如果把这些都归结于不会应酬,未免有失偏颇。

  善于人际交往是高智商高情商的表现,为人处世也是人作为社会个体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但酒桌上未必见真情,聚会后留个联系方式也未必能建立有效社交。真正的朋友是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理想信念的滋养下培养起坚固的友谊。融入社会也是从接触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开始的,一味吃喝,只能提前撑起“啤酒肚”,既对不起头顶的“学士帽”,也对不起父母的血汗钱。

  大学不只是教授专业知识的殿堂,更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过渡性场所,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接触书本之外的人情冷暖、社会百态,才是帮助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最佳方式。大学生应酬过多,许是学生们摸索无门,只能“照猫画虎”学着家长们吃吃喝喝,家庭和学校没有正确引导,也不能全怪学生“贪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