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南京市民刘先生在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转账提示,于是向警方报案。当地有些市民也发现,扫描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后,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钱就被转走了。虚假二维码骗局并非孤例,在广东破获的一起二维码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扫码盗刷获利90余万元。(2月28日《新快报》)
应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捷。不想,这“扫一扫”的背后,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消费者扫码遭诈骗时有发生。
消费者扫码之所以屡遭诈骗,是由于二维码的制作生成没有任何门槛,不法分子很容易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一旦扫描,手机就会被植入的病毒木马感染,身份证、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私人信息就会被盗取,而且生成的二维码现在还没有办法溯源。
毋庸讳言,无论是基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考量,还是从道德、法律层面来讲,任何一种诈骗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必须依法严惩。遗憾的是,针对虚假二维码等诈骗,有关部门总是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当然,这种提醒是善意的,但仅有提醒还不够。如果说消费者保持警觉是防范,那么执法者的严厉打击才是关键。
也不可否认,当下一些骗子会玩“高科技”,加之虚假二维码存在认证难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破案难度,但要让消费者不掉入虚假二维码的诈骗陷阱,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执法者除了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责任追溯机制外,更要重拳出击,实行无缝监管,对任何一种诈骗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曝光一起,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方能铲除骗子滋生的土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作为消费者,也要提高扫码安全意识,多多了解二维码编码原理和二维码发布机制,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一周大小事2014-02-13 |
耀 琪:二维码识食品别成了管理的游戏2014-06-11 |
监管外卖 不妨试试“互联网+视频”2015-11-17 |
郭元鹏:“信用二维码”是企业紧箍咒2016-01-04 |
没有监管,再好的科技也枉然2016-04-19 |
餐厅“打赏制度”应让市场调节2016-08-29 |
“P2P”高额回报2016-12-20 |
远离骗局先要学会懂网用网2017-02-16 |
【图说】扫码有“坑”2017-02-28 |
法律空白2017-03-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