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不给谣言“回炉”留空间
刘建国
//m.auribault.com2016-03-08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某人民医院一名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福州公交装‘电子警察’抓违停”“一女童在万达广场附近丢失”等谣言,时隔一年再次“回炉”炒,在微博、微信疯传。虽然有关部门、媒体在反复辟谣,但是这类网络谣言换了个地名又继续扩散——(3月7日  《东南快报》)

  如今,伴随自媒体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便捷性、随意性的特征。不过,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稍不留神,谣言就可能此起彼伏。“谣言止于智者”并没有成为常态,甚至连某些“智者”也成为了谣言泛起的帮手,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忧虑。

  谣言之所以屡屡“回炉”,原因无非在于外部环境一直扮演“添柴加火”的角色。现实中,面对某些谣言,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并出于内心的善意,往往就会不自觉地转发。对于部分人来说,其并不了解谣言的危害性以及违法性,认为只要主观上并不具有恶意,转发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妥。缺乏对法律的熟悉和了解,放任造谣传谣行为,必然会使谣言的传播空间不断被放大,进而激起涟漪效应。

  就目前的法律实施情况来看,谣言并没有受到有效的规制和惩罚。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宽泛性的特征,即便相关法律对谣言制造传播有规定,却依然面临监管惩罚层面的真空地带。尤其是网络空间过于庞大,执法力量显然难以覆盖网络中的每个角落。仔细想想,现实中又有多少谣言最终承担法律责任,又有多少制谣传谣人受到惩罚呢?法治环境的弱化,执法力量的薄弱等等,无疑对谣言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既然如此,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谣言版本,不该再“添柴加火”,而是应该铲除谣言滋生土壤。一方面,公民个体自律意识应该提升,严格约束好自身行为,避免成为始作俑者或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法律不应该停留于纸面,而是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谣言要及时亮剑,倒逼每个人都能养成屏蔽和阻隔谣言的习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