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圆珠芯折射出什么样的深层问题
胡立彪
//m.auribault.com 2016-01-25 来源: 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更多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对于李克强总理所说我们生产不了圆珠笔头上的圆珠这一情况,许多人感到震惊和不解。有网友表示:我们载人飞船都能上天,难道连个小小的圆珠笔的圆珠都造不了?事实确实如此。当然,并不是我们真的造不出圆珠,而是造不出像进口产品那么好的圆珠。按照一位学者的说法,我们落后的只是中高端圆珠笔笔头和墨水核心制造技术。而恰恰是这样的核心技术的缺失,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受人控制。

  人民日报曾刊文称,中国是世界第一制笔大国,全部7大类笔及各种墨水和油墨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圆珠笔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80%。但这些笔中,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质量一般、价格便宜、档次低”。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圆珠笔的产量是380亿支,但笔头珠芯近90%来自国外企业,每年需花费2亿美元进口。另外,高端墨水及制笔关键设备也需从国外进口。中国制笔企业其实只是在国内配上笔杆,做好电镀、包装,将笔装配成形。这其中,笔头和油墨的成本要占到一支笔成本的70%左右,再加上劳动力以及其他装配笔的其他要素,平均下来,中国制笔企业做一支笔只能赚1分钱。

  钱都被谁赚了?都被德国、日本、瑞士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赚走了。这些国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都“核心”在哪儿?答案不在笔头上,而在支撑这个小小笔头背后整个国家制造业拥有的雄厚实力。事实上,圆珠笔芯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中国为何技不如人?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是因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这里至少涉及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3个层面的人才。科学家专注于研发,工程师侧重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应有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让科学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良好技术要在实际制造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技术工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应该是有责任心的人,是对产品终身品质能够负责的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使我国制造业基础不稳。在我国军工等特殊行业,大国工匠更多一些,而在一些传统行业,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相对更少一些。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领域不受重视,技师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都不高。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或者他们的父母不愿意选择技工职业,也多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这种“快”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一种负面作用:人们太过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这就导致技术得不到有效传承,创新难以持续开展,人才培养也难以为继。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如何拼得过严谨务实、专注高效的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所以说,只有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足够畅通,工艺保障机制足够稳定、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足够成熟,并且人人知道精益求精干好自己擅长的事,不用说造圆珠笔笔头,就算是更高精尖的汽车发动机、航空航天发动机,中国人一样能够搞定。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像日本企业那样培养自己的职人精神。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这样才能让中国制造从根本上完成精神蜕变,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角色。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