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改变观念才能培育大国工匠
胡洪成
//m.auribault.com 2016-03-24 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这一热词横空出世,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实力的厚实基础。无论是推进科创还是提升就业,制造业都是主战场。令人有些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一种“君子不器”的错误观念,大家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公务员或者白领,“劳心者治人”的理念根深蒂固,即便是一些已经选择和生产技术打交道的蓝领们也心有旁骛。无怪乎有些代表会说,我们企业里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不是干好技术,而是日夜背时政练书法,寄希望于考上一官半职从而改变命运。这种观念上的不平衡势必会引起人才发展的不均衡,势必严重抑制社会创新的活力因子。培养大国工匠精神,首要的前提条件就应该是转变观念。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2月份,PMI指数仅为49.0%,比上月低0.4个百分点,创下5年来的新低。莲发藕生,根源就是制造业不振。而制造业不振的一个主要原因又是人才匮乏、创新不足。两会期间,很多自媒体分析了德日两国的制造业成功经验,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除去家族传承、民族性格等原因外,高度一致的一点就是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高度尊重。例如日本有一家名叫哈德洛克的工业株式会社,这家企业只有40多人,专门生产螺母。按照一般的理解,造点螺丝钉实在稀松平常,不上台面。但他们就靠着专心致志去生产小螺母,从而获得了世界级的高度尊敬与赞扬。从中不难看出彼国对工人的尊重,从中也不难推出一个逻辑判断:如果工人没有社会地位,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工匠精神”。

  其实我国并不缺工匠人才。庖丁解牛堪称特级解剖师,样式雷的建筑无疑是世界精品,更不要说鲁班的木工和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了。可惜的是,我们在高速又粗放的发展中逐渐远离了制造的根本,变得太追求体积和总量,忽视了精准与细致。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这也正是两会传递出的时代弦外最强音。粉墨登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必然会成为国家对制造业的新要求。这种代表专注、精准、品质的职业精神才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大排量助推器。

  与此相应,精神力量还要搭配上物质褒奖才更完美。在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要改革评级制度,给予工人一定的技术等级,配备相应的财富逐级激励。还要大力学习先进制造业国家较为完备的技校体系,设立专门的奖学金,鼓励支持有志青年报考技术职校。只有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有资格去谈工匠精神,也才能让技术工人们潜心闭关修炼。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