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呼唤工匠精神声声急
金备
//m.auribault.com 2016-03-11 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两会政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

  新闻媒体报道,“工匠精神”在参加两会的委员和代表中引起热议。有位政协委员讲:大家说起这个社会,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浮躁。这是工匠精神匮乏的现状,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很多企业追求眼前利润,“抄一把就走”。而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执着、缓慢、劳作,甚至少量。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是绝对的平静,在所有的变数中,仍然要做到最好。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有人统计,世界制造强国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日本有3146家,而在中国,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屈指可数。由于历史原因,农耕社会的中国还没有企业的概念,如今存在百年以上的企业,早期也就是作坊,拿制造业的企业寿命进行中外对比,没有可比性。一个制造企业有百年以上延续,说明企业重视产品的高品质,但高品质的产品需要高技能的匠人完成制造,同时也说明劳动技能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不变的是重技能的企业文化,逐渐培育出工匠精神。

  我国的制造业高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但是制造的快速发展依靠的不是培育劳动者的工匠精神,而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劳动力充足、劳动报酬低的人口红利,使企业无需追求技术进步也能赚钱。直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比上年度减少345万人,宣告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倒逼企业越来越重视高技能的劳动者,企业利润获取不能再依靠人口红利,而要依靠人才红利。

  但对人才红利的认知并不全面。笔者曾听到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同志讲,企业特别重视人才,因为只有新产品的开发设计,才会创造很大的利润空间,企业确保研发课题的资金,分配向新产品研发人员倾斜。笔者问到技工待遇,企业说技工的收入当然不能和产品研发人员相比,技工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装备,数字机床就比普通机床做出的工件合格率高。企业忽视了一点,产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制造产品的工人,要获取人才红利,不能缺失高素质的技工。

  人口红利的削减,令企业不得不升级,高技能工人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制造业升级的需求,使国家加大了职业技能教育的力度。只是,职业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却未必能培养出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毕竟,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文化沉淀,需要从企业到社会对高技能工人有更多的尊敬,给予更多的物质鼓励,需要治愈一夜暴富的浮躁。

  从上到下上,呼唤工匠精神声声急。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支柱之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