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家庭医生缘何“叫好不叫座”
斯涵涵
//m.auribault.com 2016-07-0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早在2014年3月,广州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并提出到2016年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覆盖率要达到70%。但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见7月4日《信息时报》)

  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医生,对自己的病情或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可以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及就诊指导,应该称得上一件有利于患者的大好事。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有人宁愿上网自诊也不考虑家庭医生,让家庭医生签约出现尴尬,给实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带来了压力。

  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原因较多:比如家庭医生相关政策宣传不够,居民对其便捷、免费等优势不知晓或了解不够;又如群众有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心,害怕个人隐私和病情泄露,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下辖区经常有人户分离的情况,一些老年人和子女住在一起,但签约人又必须要求其户口在辖区内,故而导致签约率不高。

  对此,我们须对症下药。首先应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有关部门要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权利、义务等事项,对接受签约医生的家庭予以政策上的适当倾斜,让签约医生制得到普及和认可。

  其次要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化水平。人们之所以舍近求远,一窝蜂地往大医院跑,还是害怕得不到有效治疗,贻误自己的病情。而家庭医生往往给人留下名气不大、医术不精的固有印象。因此,加大公共投入,落实签约医生的工资待遇,拓展其上升空间,鼓励优秀医务人才深入家庭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引导人们改变“大医院、大专家才能看好病”的固定思维。

  其三,要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的配置。有需求的患者却不是辖区居民,患者病情是否稳定、记录是否完备、有无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要对居民提出何种健康指导……这些都是摆在家庭医生面前的切实难题。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大力促进家庭医生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实际上,社区医院给家庭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前几年,社区医院多门可罗雀,乏人问津,但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投入,社区医院的硬件及软件设施不断加强,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不少社区医院逐步受到了居民的认同。只要有针对性地破解家庭医生签约率低的原因,相信专业兼具亲民的签约家庭医生会逐步成为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