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5月,果壳网旗下在微信公众号低调上线了一款付费语音问答新产品——分答。用户在分答平台上可以自我介绍或描述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向其提问,对方用60秒的时长来回答。问答环节结束后,“游客”若感兴趣,可以继续花钱收听,所付的钱将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
比如,某牙科医生标价5元可咨询相关问题,用户若有需求,则付费5元询问,当医生回答完毕后,“买卖双方”的第一轮“交易完成”。当有同样需求的人看到提问者的问题后,可以支付1元来听取医生的回答,这1元由原始的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听的人越多,问答双方的收益也就越多。分答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加了信息的价值,使之成为知识零售平台。
知识本身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知识可以转化为价值。因此,分答平台将知识分享、问答做成盈利模式,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不多一重疑问和思考:分答为何会火?明星和网红入驻,公众的窥私欲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可能是其红火的原因,但与此同时,另一问题也接踵而来,它们会否将这一新兴事物推向“网红经济”的深渊?
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分答甫一出现,确实是知识分享和问答的平台,可是答着答着似乎有些变味儿——泛娱乐化。比如,王思聪的入驻,随即引来3000元标价的提问“买不起什么?”以及“在每位女友身上花多少钱?”……公众人物的私生活一直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反正1元钱就能听到,不贵!于是,32个问题下来,这位公子赚了23.8万元。此外,章子怡、佟大为以及“网红”papi酱等人的纷纷进驻,迅速挤占了原本较为公平的问答环境,导致有专业知识需求的用户纷纷离席。
不妨以微博为例——在刚出来的头两年,微博几乎成了全民分享、互动娱乐的平台,上至娱乐明星各路大咖,下至平头百姓,“互粉”“@我一下”成为一时的流行词。然而,当微博运作、营销风生水起,人为制造热点、刷榜单、推红人成为微博上的“后起之秀”时,微博从平民化走向“贵族化”,成为了名流、公知、大V和营销号的微博,“寡头们”控制了微博的大量流量,平民则如“圈地运动”中的农民一样“流离失所”,纷纷选择离开。
60秒能否将一个问题透彻解读,是个问号;网红给出的答案具有多少专业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更是个问题。好玩的新事物就该好好经营,这需要在维护平台的生态平衡上做好功课。
从机制上说,只有各领域人才获得更多的提问和回答机会,才能成为“知识平台”的中流砥柱。明星和“网红”们分享的往往不再是知识,顶多算信息。这与分答宣传语“以轻盈的方式获取知识”是背道而驰的。
当真正的专业型、技术型用户的问答很快淹没在网红喧嚣中,用户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回答问题的专业型用户没有获得感和成就感,今日一夜爆红的分答,明日或许就走向了穷途末路。
王云帆:先堵法律漏洞,再建秘密“树洞”2014-04-15 |
广州日报:知识产权法院:司法改革“试验田”2014-11-04 |
然 玉:对“二胎保证书”不妨善意围观2015-01-30 |
田溯宁:释放“数据”的力量2015-06-15 |
复兴的中国赢得应有的尊重2015-10-09 |
别让产权保护的小船说翻就翻2016-04-18 |
只要读书就好,何论“纸读”“网读”2016-05-05 |
让艾滋儿童上学不能只靠科普2016-05-18 |
改革衔接不能有“被遗忘的死角”2016-05-24 |
从蓝思科技“被裁员”看媒体的底线原则2016-05-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