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有一群科研人员,勇于挑战天险,为川藏铁路防灾选线,他们是——
丈量“天路”的人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在考察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自古以来,从川入藏,须翻高山、跨急流,一路艰辛且危险。尽管如此,人们铺设“天路”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1950年,川藏公路开始动工建设。其后,经过11万军民19年的艰苦修建,于1969年全面建成通车,从此结束了从川入藏只靠人走畜驮的历史。
如今,为了让这段险途更加坦荡,川藏铁路的建设也提上日程,并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4年底,川藏铁路成康段和拉林段已开始动工。目前,全线开工建设正在计划当中。
最难“天路”有多难
“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000米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近1700公里。它包括三段:成康铁路(成都至康定,又分为成雅铁路和雅康铁路)、康林铁路(康定—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川藏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限制区段时速160公里),建成之后,从拉萨到成都仅需13个小时。
相比公路,铁路的建设难度更为巨大。如何科学合理地规避和防范铁路选线中的山地灾害,成为当前需要攻克的难关。
中国科学院于2015年部署了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川藏铁路山地灾害分布规律、风险分析与防治试验示范”,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科研人员被委以重任。“我们希望借此进一步发展山地灾害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应用示范的学科创新链条,探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学—技术—工程—用户’的科技服务模式。”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说。
其实,国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着手勘查川藏铁路,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选线。当年选择修建进藏铁路时,在青藏、川藏、甘藏三条线路中比选,川藏铁路因为修建难度太大、投资花费太高,就暂且被搁置了。
游勇是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总工程师,他坦言,这是他从业几十年以来所遇到的难度最大、也最为棘手的一个任务。
川藏铁路的修建难度之大世界罕见,也远超已经建好的青藏铁路,1700多公里的线路要历经“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000米。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们将面临“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四大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也就是说,相当于在最艰险、最复杂的高山峡谷之间修建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巨型过山车”。
比如,其中从泸定县到康定市一段仅50公里的路段却要爬升近2000米。“为了克服这种巨大的地形高差和绕避灾害频发区,沿线约80%的路段都要建在桥梁、隧道上。”游勇进一步解释,川藏铁路沿线还穿越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活跃的地震断裂带,面临着地震、冻土、雪崩、地热、溶洞、暗河、岩爆等多种复杂的地质状况。
奋战在世界屋脊的英雄群像:追寻英雄的足迹 | 2015-09-07 |
特写:一个老西藏的15年春节回乡路 | 2015-09-07 |
2015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 | 2015-09-07 |
科学家把脉“最难建的铁路”(图) | 2015-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