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易伦雄:跨越天堑架“彩虹”(图)
//m.auribault.com 2016-07-18 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2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桥梁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桥梁类型多、跨度突破大、技术进步快,作为桥梁设计师,易伦雄也不断面临新挑战。

  2012年,在设计世界最大跨度三塔铁路斜拉桥——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特大桥过程中,由于该桥结构形式特殊,易伦雄创造性地采用钢箱—桁组合结构梁,将斜拉索锚在直接承载的钢箱两侧,改善了主梁受力,同时通过桁架加劲增大主梁刚度,从而满足铁路运行刚度要求,这是世界首次在斜拉桥上采用该结构形式。

  易伦雄常说这样一句话:“自主创新是工程技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唯一途径。”

设计师的副业是“炼钢工人”

  从南京长江大桥的“争气钢”低合金钢,到九江长江大桥的15锰钒氮钢,再到芜湖长江大桥的低碳中强钢—14锰铌钢,每一座大桥背后,都有一段与桥梁用钢相关的故事。

  作为中铁大桥院钢结构的学科带头人,在不断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易伦雄紧紧抓住国内几座里程碑式桥梁工程的需求,牵头进行了系列桥梁用高性能钢的研发、制造与工程应用,带动了我国在高性能高强度结构钢领域的持续发展。

  2003年在设计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时,当时国内桥梁普遍采用的是Q370q钢,如果大胜关大桥上也采用该钢种,钢板厚度将超过100毫米,这意味着钢板制造、后期加工难度非常大;并且现有的桥梁规模和杆件不可能负荷如此沉重的大桥,因此必须开发新的钢材来满足桥梁整体受力要求。

  为此,易伦雄牵头联合钢铁企业攻关,经过3年多的反复实验、验证,成功研发出高性能Q420qE结构钢,这种钢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焊接性能优、耐大气腐蚀等显著优势,全面满足了大跨、重载、高速铁路桥梁的建设需求。之后,结合沪通长江大桥建设,他又积极参与了Q500qE高性能结构钢的研发应用。

  系列高性能结构钢的研发应用,让我国形成了大跨度铁路桥梁高性能结构钢的技术体系,为我国重载、大跨度及高速铁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忆当时情景,易伦雄笑称自己成了炼钢工人,“整天待在轧钢生产线旁,盯着钢板的冷却与轧制,直到合格钢板下线”,为保证钢材质量,从原材料到炼钢过程,再到检查钢板的平整度,直到最后的焊接、加工,他“一条龙”参与其中。2005年—2007年,他经常一连十几天蹲在试验现场,计算,调整,进行检测焊接性、拉伸、断裂、疲劳等各项实验,写出的报告达300多页10余万字。

 科学严谨是对桥梁“生命”的承诺

  在同事的印象中,易伦雄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办公室里永远放着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在所参与或主持的项目中,他长期驻扎生产一线,或深入工厂车间,了解掌握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加以改进、提高。

  今年6月21日,至喜长江大桥大江桥段迎来通车前的期末考试——荷载试验。如果成绩合格,即意味着大桥基本具备通车条件。测试品是36辆35吨的大货车,总重量1260吨,相当于近千辆小轿车的重量。试验持续进行10个小时。

  为完整检测大桥的质量,易伦雄要求试验人员在全桥各关键部位安装了近300个测点,以采集试验中桥梁各部位的应力、位移、温度等数据,同时使用无线索力仪检测全桥204根吊索及主缆锚跨索股索力。

  作为宜昌至喜长江大桥组成部分的三江桥是变截面梁,主梁极不规则,左右不对称,梁宽从33.5米到47.5米,在计算过程中,程序计算出的结果与常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急着交付图纸,项目组技术人员认为应以程序结果为准,立马出图,但作为该桥的设计负责人,易伦雄没有唯程序论,而是同项目人员一起连夜分析、计算,一步一步排查,最终发现是程序结果输出出了问题。

  “作为设计师,我们赋予桥梁以生命,就要好好保护它,呵护它,不能让它因为我们生病,甚至死去,这是桥梁设计师对桥梁生命起码的承诺。”这也是易伦雄一直追求的科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王虎 陈瑜)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