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说到底就是必须讲‘中国话’。”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的主旨报告引发与会者的共鸣。
王伟光指出,当今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管用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缺乏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这些认识,与鹦鹉学舌、不分良莠、照抄照搬西方话语和古人话语,丧失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有着相当的联系。
王伟光认为,当前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三种情况:一是克服“声音还比较小”的处境,要让中国的话语不仅被国内大众所接受、传播,还要被国际社会所理解、接受,真正做到面向大众、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实践基础上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认真打造表达中国理论学术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破除对西方理论学术的话语迷信,夯实中国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基础。二是克服“有理说不出”的窘境,要聚焦国内大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加大研究力度,加强应用大众话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学理阐述,为在国内外理论学术界赢得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克服“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优秀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推进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中国理论学术话语真正深入人民中,使中国话语大踏步地走出去,让中国声音传得广、扬得远。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强调,近代以降,源于欧美的西方话语体系长期占据国际学术主导地位,冲击、瓦解、改造了传统中国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这种解释框架,对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经验,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制约性,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建构出能与国际学术界主流体系有效对话的中国理论,让世界倾听以中国概念和话语体系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所需。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四种途径,即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领着讲。今天的中国学者总体上对“领着讲”的兴趣似乎更浓,但要把兴趣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有效措施,有必要赋予更高程度的理论自觉。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处理诸多重要关系的同时,融入了中华民族在处理天人关系、情理关系、群体、宗教、礼法关系时的宝贵智慧。把这些智慧、经验融入进去,就是不仅在古今向度上“接着讲”,而且是在中西向度上“接着讲”。如此,不同形式的“接着讲”,自然会越来越多地起到“领着讲”的效果。
本次会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承办。(李小佳)
儒学的现代重构(附照片) | 2014-03-10 |
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 | 2014-03-10 |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 2014-03-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 2014-03-10 |
三论“新子学” | 2014-03-10 |
为何“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 2014-03-10 |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 2014-03-10 |
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时... | 2014-03-10 |
立足改革实践 回应时代呼唤 | 2014-03-10 |
中国学术话语应走出“洋教条” | 2014-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