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调结构:打开中国发展的动力转换之门
//m.auribault.com 2015-12-1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

  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

  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

  这扇门就是结构。

  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大视野下再认识:结构调整是发展之要

  6.9%——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在换挡中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如何看待这一数字背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难以消减,有世界经济乱云飞渡的波及,有中国自身体量庞大的新特点,但根子是结构性问题,看似需求放缓,实则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把是总量,一把是结构。前者代表的是速度和规模,后者反映的是质量和效率。

  从历史视角观察,外延式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正是廉价要素大规模投入和潜在市场需求集中释放的强大动力,支撑起令世界惊叹的快速增长。

  但毋庸讳言,旧动力的落点通常打在需求侧,短时间可以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长期过度使用则会给经济造成结构性破坏。

  “实践表明,长期过度使用强刺激、高投资等宏观政策,只会带来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企业活力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等副作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当前,经济下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增长下滑,而工业下滑主要是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内蒙古鄂尔多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总量巨大却结构单一,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痛,繁盛时被冠以“小香港”,萧条后一度被媒体称为“鬼城”。

  曾几何时,巨量的市场需求让煤炭价格一飞冲天,但对速度与扩张的追求最终让这一行业陷入“资源诅咒”。

  产能过剩已成中国经济运行中最致命的“恶性肿瘤”——

  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产能扩张,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产能都达到或超过上限,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显现,PPI连续近50个月负增长,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生产领域已现通缩。

  新常态下,如果说产能过剩是结构性问题的表象,经济运行逐步呈现的一系列新特点、新规律则直指结构性问题的本质。

  需求条件不同以往——

  传统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拉动经济的作用明显弱化,投资尚有空间但带动力已然下降,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消费集中爆发力减弱。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今天的鄂尔多斯,黑色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的质变时刻在进行着,痛定思痛,一场以煤为主角的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攻坚战已经打响。

  守住信心,共克时艰,就能守住经济发展的希望。这是必须经历的转型阵痛。

  新常态新分化:结构调整迎来“重要窗口期”

  广东东莞厚街镇,中国最大的制鞋出口基地。

  尽管出口量上升15%,但东莞绿洲鞋业总经理、台商李嘉泉仍感到沉重压力:出口单价被压低了2%,三千多元的月薪还招工不足,而在越南不到一半的月薪就让年轻工人蜂拥而至,做一双鞋的成本至少低3美元。

  距此60公里的深圳,曾经是依靠“三来一补”代工快速崛起的城市,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建立特区35年来,深圳已完成几轮大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今天,在深圳居主导地位的支撑产业已经从“三来一补”变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华为、中兴、腾讯等一个个令国人骄傲的名字使得这里生机勃勃。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这一阶段,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区域分化明显,既是严峻挑战,更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宝贵机遇,由此带来的市场出清、产业升级的“重要窗口期”,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牢牢抓住“重要窗口期”,就要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牢牢抓住“重要窗口期”,就必须夯实基础,力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经济强国都离不开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国内实体经济面临成本快速攀升、竞争力不断减弱等突出困难,资金出现“脱实向虚”倾向,必须尽快扭转。

  放眼“十三五”,既是结构调整的“剧烈承压期”,更是结构调整的“重要窗口期”,有着一系列有利条件,一些积极变化正在发生。

  ——释放“人力资源红利”,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仍大有空间,将成为重塑新动力的核心。

  ——经济总量的“蛋糕”日益扩大,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回旋空间。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量近50万亿元,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13万亿元,能够承受结构调整的代价。

  ——结构趋于优化的苗头已经显现,需求、产业、收入分配、空间发展等结构,正在出现历史性“拐点”。

  ——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相关产业的突飞猛进,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结构调整“弯道超车”的巨大可能。

  “‘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消费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这不仅创造新的需求,更是结构的优化和再造。

  结构决定未来——

  如果把经济体比作人体,那么结构调整就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经济下行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腾笼换鸟”、调整结构、转换动力的良机。

  分化孕育希望——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希望。必须牢牢抓住结构调整的“重要窗口期”,吐故纳新,接力前行。

  大调整新路径: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动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协调要动力

  大调整当有新路径。

  如果说“失衡”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最主要标签,那么“均衡”就是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主攻方向。

  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政策举措是否对路有力,将决定中国经济动力转换的成败。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旋钮——

  进入“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不在扩张经济总量,而在提高经济质量,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生产率。

  好比西医的强心针和中医的汤药调理,经济学家认为,供给侧改革重在依靠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降低企业税率、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长效措施,最终将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以市场之手出清过剩产能,这是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之举——

  “产能过剩出清关键,是依靠市场之手实施兼并重组,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让没有市场前景的、该倒闭的企业倒闭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说。

  打开动力转换之门,更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是未来中国必须遵循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中国决策者心中重过千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劳动、资本和技术创新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在投资增速下降、人口红利弱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已经到了靠创新投入来驱动经济的时候,不可逾越,别无选择。”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说。

  一方面推进创新突破,把旧动力积累的优势转化为新动力成长的条件,这是动力转换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促进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这将决定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成败。

  “独特的创新模式正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领先者之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客座教授布鲁斯·马科恩认为,中国大规模、高增速、多样化的市场特色,正使其成为竞争性创新行为的“培养皿”。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招。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是动力转换的又一出“大戏”——

  如果用下围棋来形容中国区域发展,从沿海到内地,从布局“金角银边”到“决战中部”,随着棋局行至中盘,中西部地区有望缔造出不同于“沿海增长极”的“内陆增长极”。

  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空间将在协调中拓宽,发展后劲正在协调中增强。

  目标既定,路径清晰。中国经济向着更均衡更优化的结构奋勇攻坚。

  ……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正待启航。

  此时此刻,处于发展关键时点上的中国,愈发吸引全世界的瞩目和倾听。

  从安塔利亚到马尼拉,从巴黎到约翰内斯堡,国家主席习近平不断向世界传递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强烈信号——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我们强调坚持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需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全球配置。”

  ……

  这是创新增长路径的关键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也是引领经济结构重塑的一场深刻变革。

  蓝图振奋人心,目标催人奋进。

  前进路上,尽管会有巨大的改革阵痛,尽管会有诸多的风险挑战,但我们有更坚定的意志、更科学的方法,打开结构之门,激活增长动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推动中国巨轮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扬帆远航。(记者张宿堂、陈二厚、赵超、刘铮、王宇、韩洁)(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