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外交新方向
赵可金
//m.auribault.com 2017-12-22 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到: 更多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在于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加美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最大创新

  追求什么样的外交目标,从根本上是由一个国家所处的时空方位所决定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应由该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决定,而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则由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实力所决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一个国家所处的时空方位不同,外交目标也随之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发展,中国所处的时空方位发生变化,中国外交目标也先后进行了两次重要的重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世界的“群体性崛起”,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陷入了多灾多难的困难境地,中国外交也曾出现落后挨打的屈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国际上冷战对抗的两极格局和国内国民党反动派随时“反攻大陆”的危险,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和巩固新生政权,实现在国际舞台上“站起来”,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目标的第一次重构。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这一时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先后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承认新中国,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的时空方位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中国外交目标也从推动世界革命转移到为国内经济建设维护和创造和平稳定的良好国际环境,明确了推动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实现国家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创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富起来”,这是中国对外目标的第二次重构。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成为具有重大世界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判断为中国外交目标重构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外交目标正发生第三次重构。这一次中国外交目标重构的关键词是“强起来”,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最大创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思想,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中进行精准定位,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改变落后状况,才能对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的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思想融为一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创新和重要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将国内层次上的人民社会、国家层面上的民族以及全球层面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回应全球挑战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探索。

  一是从关注彼岸到关注此岸。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无论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人联合体”,还是毛泽东追求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都是一种着眼于彼岸世界的伟大构想。总结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理解越来越从彼岸理想转为此岸实践,从意识形态的超验原则转变为现实社会的经验设计。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强调追求彼岸的理想世界,转向强调建设此岸的现实世界,强调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张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当今世界的“类本质”,整个世界在面临各种矛盾的同时,其内在也是统一的,其是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并存的有机体。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矛盾的对抗一面在深化和释放,世界合作统一的一面也在发展和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抓住了世界矛盾的辩证两面,将世界内在的对抗性和统一性统一来认识的。相比马克思主义对未来世界的超验性和彼岸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是强调经验性和此岸性,是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认识基础和行动方案,为应对全球性复杂挑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

  二是从强调矛盾的对立性到强调矛盾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矛盾的对立性。列宁曾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统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事实上,唯物辩证法在强调事物具有内在矛盾对立性的同时,也承认事物具有统一性。毛泽东曾提出,“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矛盾存在绝对斗争性的同时,也有着内在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认为世界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也要顺应世界相互依赖发展的趋势,尊重整个世界进入“地球村”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恪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中国外交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但是,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发展任务越来越重,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内政与外交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时代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越来越成为中国统筹国内外的重大外交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分享,是中国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古老的智慧强调“天下一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同时,中国古典世界观与西方世界观存在很大差别,西方的世界观是“地中海”模式,中间是海洋,四方是陆地,世界秩序是陆地权力竞相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是一个分化的世界。中国的世界观是“海中地”模式,中间是陆地,四方是海洋,世界秩序是文化天下的秩序,恪守持中守正、天圆地方的想象,是一个和合的世界。在“海中地”模式里,天命、天下、家国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新的创新和发展。在国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力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际上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新时代中国外交是特色大国外交,无论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国际国内外交的主线和逻辑都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外交越来越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

  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不可能平坦,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念,以及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格局使得“欧美方案”在当今世界还颇有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想突破“欧美方案”,必须将中华文明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推动不同文明在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释放新的发展活力,推进面向全球的“3G”外交。

  全球伙伴(Global Partnership)。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均要求中国外交发展一种以我为主、面向全球的伙伴关系格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这一判断回答了中国与谁发展外交关系、发展什么样外交关系,以及如何发展此种外交关系的问题。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管地处何处,不管与中国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中国都愿意与之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体本位,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超越,其着眼点是整个人类的现代化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现代化。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其意在开创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超越时空束缚,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和人类观念,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核心是全球范围内的众多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办,全球治理体系的规则和制度大家一起建设,由此产生的成果也由大家一起分享。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在于纠正和超越了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其是一种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在于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7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