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新时代 新使命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人民网2017大学校长论坛发言摘编
//m.auribault.com 2017-12-28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文社会科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 伟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经过8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中肯定了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重要地位。

  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基础性意义。近代以来,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期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有关教育的理念、方式、效果、知识结构和体系等也是如此。今天,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有着时代要求,也有历史可能。

  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对于解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从来都是融入家国情怀的,要通过教育,通过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家国情怀的人文关怀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及传统真正深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心中。

  我们的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作为重要支持。当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一起努力完成国家现代化给予我们的使命,不辜负历史恩赐给我们的好机会。

  把牢“双一流”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

  南开大学校长 龚 克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时代使命。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流大学就是一流的育人体系。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双一流?因为教育是育人,尤其是育青年一代的事业。“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可以说“双一流”建设应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靠什么加快建设双一流?我想应该抓住以下六个要素:第一是人的因素,即高素质的教师和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学生;第二是教学,这是大学育人工作的基础;第三是科研,这是大学创新和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第四是合作,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是培养学生了解国情、放眼世界的途径;第五是文化,即熏陶学生的人格素养的氛围;第六是治理和服务,即确保体系运行有效的支撑。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优秀教师汇聚的人才中心,拥有大批活跃在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一流教师,他们既在学术上发挥开拓引领作用,又能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尽心教书育人,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

  “双一流”建设不能以表面化的指标为追求,要务根本、养静气,有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甚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定力,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不偏离。

  投身教育强国 肩负时代使命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李家俊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大战略。一流大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的“四个服务”要求,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自觉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新时代一流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人生理想塑造。聚焦国家未来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以育人之新适应和引领时代之新。加强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一流贡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国家需求转化为师生创新和发展动力,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优势,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用一流创新成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构建有利于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内生动力的制度和机制。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大学文化创新发展,坚守共同精神家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一流育人氛围,构筑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文化高地。

  涉农高校应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李召虎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9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对于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这是走进新时代、承担新使命、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学校不断深化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更加深刻认识到:“双一流”大学要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这个核心任务。我校及相关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有长期围绕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农业农村新发展的广泛需求,为涉农高校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我们建设“双一流”,更要牢牢扣紧“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要求,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植根中国大地,主动对接、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重大需求,以持续的科技创新支持乡村振兴,在不断实践中培养托举现代化农业的时代新人。这个“一流”,既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行动中走在前头,更要在水平成效上跻身前列。

  办好一流大学,要以一流学科为龙头。但一流大学不是若干一流学科的相加,而是整体水平的提升。我校在强化一流特色学科建设引领的同时,基于学校发展基础确立若干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并作了重点建设布局,努力建成良好的学科生态群,为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以及担当其应有使命持续发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军锋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精神,北航开展了六个方面的168项具体工作,可简单概括为按照一个“π”提出“314”。

  “3”是3个词,第一个词是“历史使命”,北航成立即为振兴国家的航空工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是其历史使命;第二个词是“政治担当”,北航要培养优秀的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个词是“现实选择”,北航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把“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化为学校发展新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北航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高度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1”是1个问题,北航一直在思考如何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怎样提高“大思政”格局下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4”是针对“1”做的4个方面工作。第一是大爱传承,通过挖掘、凝练、弘扬北航精神文化传统,将“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第二是改革推进,对学生工作要做“小核心、大服务、专业化、科学化”的调整,即坚持教育管理的核心,提供积极心理引导、学业发展支持、资助事务帮扶、大数据精准教育等多样服务;第三是通过体制机制设计,推进思政工作与教学工作一体化,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成立覆盖一二年级本科生的北航学院,实现北航设计、全球培养;第四是拓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新形态,打造以官微“航小萱”“微言航语”为先锋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把脉学生需求,问诊思政工作难点热点。

  以学科交叉为核心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顾 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交通大学120年的历史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交相辉映,在新时代,上海交大将坚持以追求一流为基因,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学科交叉为核心,加快“双一流”步伐。

  第一,坚持以追求一流为文化基因。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志提出“为第一等学问,为第一等事业,为第一等人才,砥砺第一等品行”。“一等”是交大的文化基因,也寄寓着一流梦想。因为对“一等”的追求,交大人上天入海,为强国兴邦铸就重器;格物穷理,为探寻未知孜孜不倦;悬壶济世,为广大人民守护健康。

  第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上海交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归大学办学的本源, 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使命职责亮在明处、落到实处。2017年,学校召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部署推进会,凸显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颁发首届教书育人奖,并将该奖项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校级最高荣誉。设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和教师工作部,具体负责落实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

  第三,坚持以学科交叉为核心举措。上海交通大学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优势学科为主干,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需求学科为支撑构建学科群,建设一批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交叉平台和高水平智库,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建立前沿科技引导机制,完善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估体系,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水平、学术品位、同行认可度和业界影响力。

  大学要坚持走学术兴校之路

  云南大学校长 林文勋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大学自身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在服务中,应把握好以下五点:

  第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既重要,也必要。通观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哪一所脱离过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大学跟上时代步伐,融入时代潮流。第二,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有高度,又要有限度。大学要立足科学前沿,直面重大问题,服务才能具科学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但大学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有问题。这就需要大学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而不是面面出击。第三,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大学术,大服务;小学术,小服务;没学术,无服务”。学术的深耕是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重要问题的基础。大学要始终坚持“学术兴校”之路,要做强基固本的服务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服务,创新突破性的服务而不是短平快的服务,前瞻性的服务而不是跟风式的服务。第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大学的首要职能,也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流人才。第五,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好思想库的作用。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的文化高地,要发挥好思想引领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发思想之先声,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思想和智慧。

  大学必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东北大学校长 赵 继

  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呼唤,也已是大学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价值遵循。

  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必须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要把质量意识落实在内涵发展、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进知识体系创新、教学内容转化、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验、保障体系建设等基础建设中;更要将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构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和学科内生资源的机制,实现研究成果向社会和教学的“双转化”。

  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自身专长特长。在一条完整的技术创新链中,大学、社会、企业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大学应着重从事自身擅长的创新链上游的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而不应过度向下游延伸,偏离主体道路。

  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强化自身特色。中国大学要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融入社会、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关键在于要站在为国家、为民族振兴的广度上,准确、科学地确立自己的战略基点,凝练特色、把握特色、发扬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大学服务发展之路提供新的实践范式。

  培养一流人才 构建一流学科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张卫红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体系下,一所肩负国家使命和责任的大学,就要在全球化格局的“坐标系”下,打好内涵式发展的“特色牌”,培养一流人才,构建一流学科,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中国方案”。

  一流大学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当前,高端人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更是如此。

  中外教育各有优势,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合作与竞争,围绕引入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提升国际合作水平,进军世界一流大学。要从过去单纯的学术交往上升到教育科研领域的全方位交融,高校师生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学校的国际化战略与育人工作有机衔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一流人才。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防科技建设,培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带动。西部地区是国家国防科技建设的重镇,西部地区高校的创新发展,要有更高的眼光。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防科技力量的加强,实施一流学科建设。

  国防科技建设同样需要面向世界的胸怀和气魄。作为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西北工业大学将进一步凝练拓展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持续巩固学校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新的经验。

  突出京味京韵,实现内涵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柳贡慧

  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今后,学校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的引领作用,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顺畅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办学结构,凝练办学特色,通过完善内部机制改革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球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升对首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力,突出“京味”,体现“京韵”,在首都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高校应实践育人以文化人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洪元

  高校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战略课题。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第一理念,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之间的关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协同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更加注重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历史重任。

  高校需加强国际化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大学人才培养新使命、新任务。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标准,外语娴熟,具有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双一流”建设既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也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是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加上国际法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合力建设开放型学科群,由此带动学校所有学科整体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建设,近几年,贸大开设全球价值链研究院,与世界银行、WTO、OECD等国际组织开展深度合作,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和智力支持,努力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才来搭建人文大平台。

  推动学风改进、教风转变、校风提升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 黄庆学

  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中心工作。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内生动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二是积极营造一流环境、文化和大学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成才为中心,推动学风改进、教风转变和校风提升,打造具有太原理工特质的校园文化。三是矢志不渝培养创新人才。学校坚持固本强基,夯实基础,狠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 波

  中国矿业大学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技成果,助推徐州市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工业城市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城市的华丽转身。以该市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为例,这里曾经沟壑遍布、杂草丛生,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积累,在国家、省市的支持下,学校与地方积极创新用人机制,选派相关学科教授挂职担任徐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把科学理论和成果应用于塌陷地的修复,使潘安湖变身为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充分认识到要利用高校的学科成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以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进一步推动学科提升。因此,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科研论文、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贡献求支持、以作为求发展。

  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

  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 景一宏

  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中国民航事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中国民航大学针对民航特点和高校知识创新规律,构建以航空安全为主体,以航空器适航与维修学科群、航空运行与安全学科群为两翼,以人文经管学科群、信息工程、应用数学为基础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学科发展体系,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建设八个专业实验中心,打造八个科研平台,在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中国民航大学深度参与了许多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比如国产大飞机C919的适航审定,“一带一路”中非民航学院的参建,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等。

  让科技创新更好服务地方经济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杨 灏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而人才最聚集的就是在高校。近年来,天津市东丽区紧紧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科技强区,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高端产业、高水平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为主的科技要素加快集聚,以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字号”院所纷至沓来。2014年7月,清华大学与东丽区签署协议共建“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三年多来,研究院已建设成为包括31个研究所、6个研究室、6个联合研发中心在内的涵盖机器人与自动化、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摩擦学等领域的技术转化创新平台。目前,东丽区先后与全国41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