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扩张不仅以实体力量作为动力因,而且还以观念的扩张,即文化软实力,作为动力因。这里面,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争夺,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马前卒”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不能跟在西方倡导的价值观念后面做“应声虫”,不能为其价值观念彰显出来的抽象性所束缚,而要对西方价值观念的现实基础、形成机制及其本质进行深入解剖,还原真实面目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意味着搞“原教旨主义”。要在立足中国实践、秉承中国立场的前提下,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交流对话,有理、有据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合法性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那么,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路径——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纯粹学术话语”背后蕴含意识形态交锋
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总是蕴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向。这种意识形态指向,既有各民族在实践层面上的客观差异性所导致的价值理念理解方面的异质成分,也有在自身利益维护上的主观价值观念蓄意推行所导致的意识形态普适化成分。前者表明各民族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多样化理解,后者表明的是资本扩张驱动下的学术话语霸权和文化入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资本在全球东奔西走,不仅把不同民族的精神产品转化成作为公共财产的世界文学,而且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总之,资本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扩张不仅以实体力量作为动力因,而且还以观念的扩张,即文化软实力作为动力因。这里面,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争夺,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马前卒”。例如,二战之后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就是一种学术遮盖之下的意识形态话语。它貌似就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社会结构之间的依存与冲突、现代国家的演进方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往等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在严密的调查、计算和分析基础上证明美国模式的普遍有效。但实质上,这一理论把美国的现代化模式作为典范,为其他国家走“美国化”的道路张目。从本质上来看,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抗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激烈较量,企图通过美国模式的普遍化以巩固自身利益的产物。
随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经济力量的崛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种种“担忧”,直至以“纯粹学术话语”姿态,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来对我们的制度、道路、理论的合法性、合理性加以所谓科学证伪。在此情形下,哲学社会科学能不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有效应对这种意识形态交锋,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释放中国正能量,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是直接关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时代课题。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抽离现实资本逻辑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必须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路径。这就是说,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不能跟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倡导的价值观念后面做“应声虫”,不能为其价值观念彰显出来的抽象性所束缚,而要深入研究其倡导的价值观念背后的事实,即对西方价值观念的现实基础、形成机制及其本质进行深入解剖,还原真实面目。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对其价值观念的辩护,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把建立在以资本增值为轴心的西方社会存在基础上的价值观念,泛化为其他民族、国家都必须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比如,在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的理解上,抽离掉价值观念背后的现实资本逻辑,而把与资本逻辑相关联的特殊形态上的民主、人权、自由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念。由此,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上,来垄断在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上的话语权。
二是把西方社会实现其价值观念的具体路径和措施,看作价值观念的“化身”或“代名词”,从而使其与西方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本身相等同,并使之普适化。比如,在政治上,把“一人一票”的选举直接等同于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唯一实现途径,从而把实现民主、人权、自由的特殊路径上升为普遍路径。又如,在经济上,把市场化和私有化直接等同于民主、人权和自由。遵循如此逻辑,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没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就等同于这个国家或民族没有民主、自由,更谈不上对人权的尊重。
实际上,任何话语体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西方社会倡导的民主、人权和自由等价值观念,是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话语。它相对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体系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在资本发展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赋予人相应的自主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但是,这种人的主体性提升是有限度的,是在以物的依赖性取代血缘依赖性,因而只是一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
勿简单套用“国际范式”来裁剪和诠释中国问题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主体性”“原创性”的强调表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必须立足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实践进行提炼升华,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指向,进而形成自身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想体系。
当下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问题、国际范式。”所谓范式,意指某一学术共同体普遍遵循的、特有的,包括概念、范畴、原理在内的话语体系。国际范式也就是指,国际学术共同体普遍遵循的话语体系。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来解读和诠释中国问题。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所谓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实质上是以西方价值观念为轴心的话语体系。严格来讲,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范式,那只不过是把以西方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特殊话语体系普适化的一种结果。
用国际范式诠释中国问题,是用西方价值观念裁剪中国问题的一种说法而已。这种解读方法不是从社会存在出发,而是从词语、概念、思想出发,是与唯物史观相悖逆的一种思维方式。遵循此思路,不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是盲目输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要的是打破这种“言必称希腊”的思维方式,回到从中国实际出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辨证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上,即回到唯物史观的正确认识路径上来。
一方面,立足改革开放历程,对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深刻总结,找寻其中的逻辑关系,上升为一般性普遍结论; 另一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民性价值指向为逻辑预设,赋予改革开放实践以价值指导,从而在历史与逻辑的辨证统一中形成描述、概括中国实践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构建真正属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当然,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意味着搞“原教旨主义”。封闭排外、自说自话的做法,不仅不能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而且会在不愿交流、不敢交锋的被动状态下,自动放弃话语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立足中国实践、秉承中国立场的前提下,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交流对话,有理、有据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合法性。(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互联网思维把我们带进一个创客时代 | 2014-12-02 |
改革,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为 | 2014-12-02 |
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 2014-12-02 |
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 | 2014-12-02 |
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 2014-12-02 |
公众人物更应宽容对待舆论监督 | 2014-12-02 |
道家文化与深圳文化的创新发展 | 2014-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