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增强理论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王晓宁
//m.auribault.com 2016-05-24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遵循,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

  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理论自信的表现。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呢?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也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又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家园。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基础和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而不可垂头丧气、妄自菲薄,认为中国的月亮没外国圆。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传承才是最好的坚持,创新才是最好的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历史真实的正确认识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即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数十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并在后一个历史任务上取得了伟大成就。正如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的,从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开始,中国人就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必将更加坚定,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上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一种理论要想保持生命力,就要时刻注重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寻解决之法,并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实现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反之,如果理论只顾自说自话,关在书斋里单纯地搞逻辑演绎,理论就会逐渐失去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成为游离于生活和群众之外的文字游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概括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五种新形势,提出了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的五个“如何”,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时代课题和使命。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更好发挥智库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上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所以能实现中国化,焕发勃勃生机,并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早在抗日战争之初,毛泽东就展示出了在中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革命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应当出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说中国不能出马克思,我不相信,将来会有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的‘新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这样的理论勇气。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理论创新的理想和抱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态度上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对待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一要立足中国,二要学习借鉴。立足中国是学习借鉴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学习借鉴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优长,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构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新理论。同时,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从容自信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向国际社会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作者单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