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面对“民间科学家”,引导才是正道
郭朝晖
//m.auribault.com 2016-02-23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美国科学家探测到引力波在中国引发了另一场意外的波动:对“民间科学家”现象的探讨。5年前,有位初中毕业的下岗工人,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提到引力波,受到各种质疑甚至嘲笑。最近,有人找出当年的录像,认为主持人欠那位下岗工人一个道歉。然而许多严肃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民众对科学理解不深,“民间科学家”只能是一个幻想。

  我们从小就读到一些励志故事。例如,仅上过小学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书写了人类科学的新篇章。还有人说,瓦特、爱迪生等科学家文化水平都不高,我国现在的许多工人发明家也没有高学历。显然,单凭学历出身,人为设置门槛和障碍,会阻碍民众对于科技事业的热情。

  那么,到底该不该鼓励民间人士从事科学研究呢?必须历史地、科学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要意识到现在和过去的不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在科技界作出突出的贡献。

  时至今日,科学和技术早已“分家”。按现在的标准,瓦特、爱迪生和今天的工人发明家本质上是技术人员。在劳模们工作的领域,工人师傅能接触到一线的具体问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远远胜过实验室中的学者,是真正的专业人士。而且,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只需要懂得科学原理,而不需要发现什么新的东西。所以,工人发明家的成功,也遵循了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做这样的原理。

  法拉第是真正的科学家,但法拉第身处的是科学不甚发达的年代。今天,在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传统科研领域,分工更加细化。数学界曾有个说法: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数学家了,有的只是代数学家、几何学家;甚至连代数学家、几何学家都没有,只有群论、拓扑专家……20多年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推荐他的一名学生担任教授时曾说:“他的论文,全国能看懂的就没几个。”

  许多民间人士喜欢思考、爱读书,但在传统的科学领域,非专业的“民间科学家”要取得重大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有问题、有想法,但绝大多数对科学的本质理解不深,甚至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

  杨振宁先生曾经讲到氢弹之父泰勒的故事:“泰勒教授每天有很多新想法,逮住一个人就会讨论半天。但是,他的想法几乎都是错的。”然而,杨振宁又说:“如果他每天有半个想法是对的,对科学的贡献有多大呢?”科技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把错误剔除出去的过程。严密的科学理论往往都是由不严密的猜想产生的,经过不断思考、讨论、检验、修正,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科学理论。面对“民科”,如果一味地讽刺挖苦那些“不靠谱”的想法,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不利的。引导才是良性选择,努力从“不靠谱”的言论中发现闪光点,才是科学的态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