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创新驱动”
钟焦平
//m.auribault.com 2016-01-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教育主题。过去,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常见的形式大多是参观教育基地、办展览、爱国歌曲大合唱、请英模人物作报告、在四大发明中寻找自豪感、重温近现代革命史等。这些沿用了几十年的教育形式当然是有效的,但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还得靠创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教育部党组会议提出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这对爱国主义教育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空间,才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才能让爱国主义真正“进头脑”。

  要创新,就要在阐释清楚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多从当下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如何既不脱离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又让他们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并接受这个道理,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值得花大力气研究。没有创新的精神,教育过程很可能成为简单的说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是个体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深沉的爱。一个公民对社会制度的认可,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维护,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些责任感的建立,最终都需要强大的精神认同,并视之为自己的精神依靠。因此,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不能止于一般性的感情熏陶,而应更多从精神层面来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进行更为深刻的爱国启蒙。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学生,应更能理解国家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依托的秩序,一种可以体认的情感,一种无处不在的利益关联,这才是有理性也有感情的爱国主义。这样的一代人,对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清晰而具体,国家观念会更强,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爱国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内涵。要开展有现代感、当下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调整思维,与年轻人心理接受习惯保持同步,效果则会更好。剥离了当下感,是过去一些地方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没有了当下感,就会被抽象成为一种高远的理念,就会被口号化和程式化,顶多被落实为几场简单的讲座和效果欠佳的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关联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要创新,首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看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既要研究书本、研究这个社会,更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传播规律,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个开放和利益多元的时代,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水平需要突破的瓶颈,是能力不足。尤为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体验中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让青少年具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口头走向内心,要从教育基地走向广阔的社会现实,让广大青少年在种种富有仪式感的教育之后,获得心灵的提升,能够从身边事做起,认同和尊重民族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行动者和实践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